把孩子变成 AI 创作者,是对抗“AI 脑腐”的最狠一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6 14:11 1

摘要:最近有两个词汇在对 AI 技术持批评态度的人群中比较流行,“AI 粪水”(AI slop)和“脑腐”(brain rot)。这两个词,是在说一种现象:AI 生成的低质内容在平台上疯狂增长,不仅消耗了注意力,还稀释了信任。

作品声明: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最近有两个词汇在对 AI 技术持批评态度的人群中比较流行,“AI 粪水”(AI slop)和“脑腐”(brain rot)。这两个词,是在说一种现象:AI 生成的低质内容在平台上疯狂增长,不仅消耗了注意力,还稀释了信任。

有媒体分析, 2025年7月油管上全球增长最快的 100 个频道里,差不多有9个是“纯 AI 视频”;新加坡还冒出个只发 AI 法国斗牛犬短片的频道,一条 16 秒的视频三个月就能拿下过两亿次播放!

油管上的“嘟嘴的法国斗牛犬”

这样的内容抓人的不是逻辑,而是“更快、更怪、更停不下来”,所以很多人就担心,AI 生成的这些内容很容易让没有内容鉴别能力的孩子上瘾,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但我不打算顺着“恐慌—管控—喊停”的路径走。与其把孩子裹在防沉迷泡泡里,不如给他们一副工具箱:让孩子成为 AI 的创作者,学会拆解“诱导设计”,从被动快感转为主动掌控。只有会做,才谈得上免疫。

先借两件最近的“爆点案例”把问题说清楚。

第一件,是被称作“AI脑腐”的荒诞图片:咖啡杯头的芭蕾舞者、穿球鞋的鲨鱼、飞机身的鳄鱼……这种内容的技术门槛几乎为零,但情绪抓手极强,配合平台的“相似推荐”,一旦点开就会被算法层层加码,源头与事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你停留更久。有人实际测试过:两天内集中看这类短视频,自己的信息流就被“脑腐流派”全面接管。

第二件,是 Spotify 上的“AI 乐队”天鹅绒日落(Velvet Sundown):几周内冲上百万播放,两张专辑火速刷榜,后来才被媒体和业内揭开“全链路 AI 生成”的底牌,引发平台是否应强制标注的争论。即便“暴露”为 AI 之后,它的月听众仍然维持在几十万量级,看来算法与受众偏好早已形成“惯性”。

穿球鞋的鲨鱼

这两件事告诉我们三点:

其一,AI 让“造内容”几乎变成零边际成本的生意;

其二,平台的分发机制不是中立管道,而是基于互动量的“注意力放大器”;

其三,即使事后标注或揭穿,流量惯性也很难被逆转。

所以,如果我们的对策还是传统的“被动限时 + 被动封禁”,很难赢得这场注意力的系统战。换句话说,靠堵,不如靠“换脑”:把孩子从“被算法牵着走的人”,变成“理解算法、利用算法的人”。

所谓“最狠的反沉迷”,核心不在“少看”,而在“能做”。

当孩子亲手用 AI 生成文案、图像、配乐、剪辑,去搭一个“能吸引人的 30 秒”,他们会直观地见识到留存曲线、变比率奖励、悬念设计、情绪钩子、热区布局这些“诱导技法”。

做过钩子,更能识别钩子;写过标题党,更懂标题党。学界把这种方法叫“预防/接种”(prebunking & inoculation):先让你以安全剂量接触操纵手法,再在真实世界里降低被误导的概率。多项跨文化研究和平台实测显示,它对识别谣言与操纵技巧的提升显著,但是需要重复训练与场景迁移。

“会做”如何具体落地?

第一步,把“创作”纳入家庭与课堂的固定仪式。与其纯粹限时,不如设一段“慢信息时段”:每周一次,让孩子完成一个“可发布的小作品”——比如重混一条“脑腐视频”,在不造谣、不冒犯的前提下,重做它的钩子、节奏与反转。这样练三次,孩子对“为什么我会停下来看”会有生理层面的体感记忆。

第二步,强制“自证与拆解”同在:每个作品后面都写一段“制作说明”,标出用了哪些诱导手法;同伴互换作品后,按同一张“操纵技法清单”去拆招、给证据链、做更正。

第三步,让“溯源”成为默认:给图片或者视频加上可验证的内容来源标签,“数字版配料表”随作品走,孩子会明白“可验证”和“可疑”的体验差异。

意大利的脑腐 AI 动画片

你也许会问:平台就完全不管吗?其实也在管,但是国内外的内容平台都差不多,应对策略往往晚于生态变化本身,而且标注覆盖与一致性仍有缺口。正因如此,把“标注的责任”仅放在平台头上并不现实,教育端和家庭端需要把“透明度与可验证”变成内容生产的基本功。

从“被动快感”转成“主动掌控”,还意味着把目标函数从“看了多久”改成“造出了什么”。可操作的做法其实很简单:一是把“游玩额度”与“创作进度”绑定——完成一个 15 秒高保真短片或一个可玩的关卡,才解锁周末自由时段;

二是把“创作团队”搬到线下,让孩子们在分工协作里获得连结与胜任感,把“社交满足”从线上公会转向真实合作;

三是把“复盘指标”从“播放量”改成“证据链、外部引用、原创素材比例”,让孩子把注意力从“取悦算法”转向“服务真实的人”。

当然,创作不是万能药。预破除的效果有衰减,需要定期刷新;对已经出现明显失控行为的孩子,规范的心理干预更重要,创作只是康复路径上的一个抓手。

但即便如此,“会做”依然是你能送给孩子的一份长期资产:它让孩子知道“如何与算法交手”,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一下”,也知道“该如何把 AI 变成自己的能力成长工具”,去做更多“可验证、可复用、可讨论”的作品。

回到开头那两起案例。AI脑腐图片与 AI 乐队并不可怕,它们更像是一堂公共媒体素养课:AI 让“最低成本的注意力生意”无处不在;那么,我们就让下一代去理解它、驾驭它,而不是被它牵着走。

真正可怕的不是“AI 会不会腐蚀大脑”,而是我们一边焦虑,一边把孩子训练成只会滑动拇指的“内容消费者”。当他们学会了写提示词、设镜头、控节奏、做配乐、打标注、放证据、讲清楚“我如何做的”,AI 洪流就从“洪水猛兽”变成“可用之水”。

如果你也在纠结“怎么开始”,可以从今天起做三件事:为孩子安排一段固定的“AI 创作时段”,每周交付一个可分享的小作品;把“制作说明 + 可验证标注”当成作品的一部分发布出去;每周抽一次时间“互拆作品”,用侧向阅读和证据链把“好看”与“靠谱”同时拎出来。

等到他们第一次把作品发到网上,被真实的人引用、被同学二创、被老师拿来当例子时,你会发现:相比于把孩子关在“反沉迷”篱笆里,培养一个会做、会拆、会自证的创作者,才是更强韧的免疫力。

怎么样,你们家的孩子现在上手 AI 了吗?有什么样的作品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聊聊 AI 时代孩子的教育问题。

来源:王煜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