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塑是中国民间的一种绝活儿,俗称“捏面人儿”。古代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时,民间常以面塑作为求吉纳福的馈赠食品。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面塑更多地展现出了其艺术性和观赏性。
面塑是中国民间的一种绝活儿,俗称“捏面人儿”。古代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时,民间常以面塑作为求吉纳福的馈赠食品。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面塑更多地展现出了其艺术性和观赏性。
在尖草坪区,有这样一位心灵手巧的民间艺术家,她以千姿百态的仕女面塑,展现出中国女性丰富多样的美。她就是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仕女面塑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赵翠莲。
赵翠莲自幼便与面塑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的母亲非常擅长制作花馍,逢年过节时,母亲总会用面团制作出各种栩栩如生、寓意吉祥的花馍。这些作品不仅满足了大家的口腹之欲,更在赵翠莲心中种下了艺术的种子。在母亲的熏陶下,赵翠莲对这门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展现出非凡的天赋。
成年后,赵翠莲正式拜太原市著名的“面人张”张振明为师,系统学习了传统面塑的制作技艺。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她不仅掌握了揉、搓、捏、掀等基本手法,还学会了如何巧妙地将色彩与形态相结合,创作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
女性特有的细腻,让赵翠莲对女性面塑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她从网上、书里找来各种各样的仕女图片,一点点摸索出了仕女面塑技艺。通过揉、搓、挤、压、团、挑、按、拨等造型技巧,先把仕女的头部或身体做出来,再加手,并配以相关的道具。顷刻之间,千姿百态的仕女形象就完成了。
在赵翠莲看来,仕女面塑不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她深知,要想让这门技艺真正发扬光大,就必须不断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因此,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将现代审美元素融入其中,使得她的仕女面塑作品既保留了古典韵味,又不失时尚气息。
走进赵翠莲的工作室,仿佛踏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案板上整齐码放着五颜六色的面团,各种粗细长度不一的工具错落有致。在这里,赵翠莲用她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艺术形象。
除了仕女,赵翠莲还擅长创作其他人物面塑。晋商推崇的关公、戏剧中的傅山、当红的黑神话悟空……在她的信手拈来中,一个个人物变得传神。
赵翠莲还凭借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十二生肖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在她的手下,这些动物形象生动活泼、机灵可爱、栩栩如生。她曾在线上为大家讲解“十二生肖”传统故事,并演示各类生肖面塑的制作过程,让更多人领略到了面塑艺术的魅力。
“和面、蒸制、上色、捏塑……做面塑的每一步都要用心。”赵翠莲由衷感叹道,“仕女面塑的精髓在于‘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所做的花形、样式,要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学会与时俱进,才能将面塑技艺不断发展和传承下去。”
老技艺要传下去,更要融入生活。近年来,尖草坪区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积极探索非遗传承的多元路径。
通过常态化开展非遗进学校、进社区等活动,赵翠莲也将传统面塑的艺术种子,播撒在更多人的心中。此外,她还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心得,鼓励更多人加入面塑艺术的创作中来。
在赵翠莲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并投身于面塑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中来。他们中有的是大学生,有的是在职员工,有的是面塑爱好者……他们因为对面塑艺术的热爱而聚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赵翠莲表示,未来将继续致力于面塑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工作,通过持续的教学和交流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门技艺;同时,她希望能够与其他手工艺人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面塑技艺的创新性发展。她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面塑技艺一定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来源:太原广播电视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