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们聊个实在事儿,农民朋友一年到头挣的钱,97%都得靠实打实干活——春播秋收、养猪喂鸡、外出打零工,哪样不是拼着力气换的?可要是说“财产性收入”,比如房子租出去收租金、手里的地能生钱、有点闲钱能赚点利息分红,绝大多数农民都得摇摇头:这事儿跟咱关系不大。
咱们聊个实在事儿,农民朋友一年到头挣的钱,97%都得靠实打实干活——春播秋收、养猪喂鸡、外出打零工,哪样不是拼着力气换的?可要是说“财产性收入”,比如房子租出去收租金、手里的地能生钱、有点闲钱能赚点利息分红,绝大多数农民都得摇摇头:这事儿跟咱关系不大。
为啥会这样?咱先掰扯掰扯农民最值钱的“家当”——土地和房子。村里的宅基地,盖了房子自己住挺舒服,可想租出去收俩钱,难!城里租客嫌偏,周边也没那么多就业机会撑着租金;想卖?政策上就卡着,宅基地不能随便买卖,这“宝贝”就只能看不能换钱。承包地也是同理,大多还是自己种粮食,就算流转给别人,一年下来那点流转费,跟起早贪黑种庄稼的收入比,根本不够看,更别说靠土地入股分红了,很多地方还没形成这样的气候。
再说说手头的闲钱。农民过日子讲究“攒钱防老”“攒钱应急”,手里有点余钱,要么存银行吃那点微薄的利息,要么就干脆放家里,怕投资不靠谱打水漂。不像城里人,能靠买房升值、买理财赚钱,农民想靠“财产”生钱,门路太少,门槛也太高。
从数据上看,202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 ,其中人均财产净收入580元,仅占2.51%,占比极低。就拿呼伦贝尔市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来说,2024年农户全年家庭财产性收入为830817元,占全年家庭总收入9.1%,主要依赖土地流转;牧户全年家庭财产性收入总计357600元,占总收入仅有2.28%,主要源于草场流转,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这充分说明,农民财产性收入现状不佳,对总收入的贡献微乎其微。
说白了,农民这97%的劳动收入,背后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实在,可几乎没有的财产性收入,也暴露了一个问题:农民手里的资源,没能变成“能生钱的本钱”。土地、房子这些“死资产”活不起来,手里的钱也不敢轻易动,那收入来源就只能死死绑在“干活”上。要是哪天干不动了,或者遇上天气不好、行情差,收入立马就受影响,这日子过得难免有点“绷着”。
想改变这一现状,让农民的钱包真正鼓起来,还得从多方面入手。在土地和住房方面,积极探索农民闲置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像浙江平湖,聚焦闲置农房,支持村集体向农户承租闲置农房进行装修升级后再出租,村集体和出租农户年增收超200万元;探索标准地价,引导和鼓励农户自愿将土地经营权委托村级组织统一流转,全市农户委托流转率83%,平均每亩承包地农户增收约800元,还建立委托流转增值收益农户分享机制,让农民从土地流转中获得更多收益 。
在投资理财方面,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当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多低风险、易操作的理财渠道和产品,帮助农民合理规划资金,实现财富增值。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发展适合农村的产业项目,让农民能够以土地、资金等入股,参与到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只有多措并举,让农民的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两条腿走路”,农民的日子才能过得更踏实、更有奔头。
来源:乡下乡里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