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乍暖还寒天,正好寻春时。在寻春旅程中,公路人把生活过成了诗。一身风尘岁月中,一片丹心护公路,一双胶鞋度春秋,一把扫帚写人生……寻春的脚印从古诗里蔓延到G569线上,原来公路人寻春的方式,是永远在路上。
乍暖还寒天,正好寻春时。在寻春旅程中,公路人把生活过成了诗。一身风尘岁月中,一片丹心护公路,一双胶鞋度春秋,一把扫帚写人生……寻春的脚印从古诗里蔓延到G569线上,原来公路人寻春的方式,是永远在路上。
G569线是民勤县连接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重要通道,承担着农副产品出产出销的重任。自春季养护会战打响以来,面对作业呈现点多、线长、面广、时间紧、任务重的要求,武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民勤公路段创造性地提出“流动+固定”的作业模式,以“绣花功夫”投入到道路养护工作中,用细致入微的举措为辖养道路“舒筋活血”。同时,打破段站界限,将所有人员编组到养护站作业,在泉山镇搭建临时灌缝站点,自建“工地厨房”,制定日定量、周考核、月评比机制,切实做好人员、物资及后勤保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支撑起这场以路为业的“长征”。
截至目前,路面裂缝处置“大会战”已累计灌注裂缝20693.7米,贴缝13634米。这些数字背后,是公路人日均步行2.8万步的坚持,他们为道路披上了一层坚实的“防护铠甲”,显著提升了道路的安全性和通行舒适度。
香家湾的“路”医生手札:
“贴”心人,“缝”景线
晨曦微露,香家湾养护站的工人们已俯身在G569线上,坚持手工贴缝老手艺,日复一日,用脚步丈量公路,用最朴素的坚守,赋予公路温度与生命。黑色贴缝带与沥青路面的完美融合不仅是公路人与时间博弈的智慧结晶,更是道路重获新生的起点。“机器快,但不如人手细。”香家湾养护站站长柴会咏说,在追求速度的时代,这些“公路绣花人”用最慢的工法,守护最稳的通行。夕阳下,新补的裂缝泛着微光。明天,他们又将奔赴下一段路。这条公路,因他们的指尖温度,而有了不一样的呼吸。
新时代苏武的牧路笔记:
胶补裂帛,匠心灌缝
清晨6点30分,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穿透腾格里沙漠边缘的薄雾时,民勤公路段苏武养护站的院子里已经亮起了灯。今天,他们要完成K292+000-K292+800路段的路面灌缝作业。他们手中的灌缝枪精准游走,将炽热的灌缝胶注入路面裂缝——这不是简单的修补,而是一次次对公路“毛细血管”的精密修复。技术员谢剑解释:“戈壁昼夜温差较大,每道裂缝都是公路的皱纹,越早修复代价越小。”施工中,他们将裂缝分级处理:3-5mm使用自粘式贴缝带,大于5mm则实施灌缝。这种分级处置使裂缝复发率大大降低。
夕阳将养护工人的身影拉长在无垠的黑色路面上,这些现代“戈壁绣娘”用科技延续着古驿道的生命,他们的胶枪缝不仅补上了沥青裂缝,更连缀起丝绸之路新的时空经纬。在这片“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苦寒之地,公路人正以专业与坚守,书写着新时代的“八棵树精神”。
泉山灌缝实录:
临时站点聚匠心,惜时增效暂安营
三月的河西走廊,大风裹挟着沙尘扑面而来。在G569线泉山镇路段,由14名养护工、2台灌缝机组成的“马路诊所”格外醒目——这是民勤公路段为抢抓春季养护黄金期设立的临时灌缝站点。没有固定营房,没有稳定水源,14名养路工身后,他们临时租住的“家”,在戈壁风中猎猎作响——这正是公路的“急诊室”。
清晨,G569线泉山镇路段已蒸腾起辛勤劳作的热浪,养护人员手持灌缝枪为道路“缝合伤口”。组长王政民介绍,他们采用“随检随修”的工作模式,灌封胶必须在160℃-180℃高温下灌注,工人们要顶着烈日操作设备,还要随时防范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夜幕降临,租住房里,队员们就着灯光整理当天的检测数据。这些橘红色的身影,用专业与坚守在戈壁滩上筑起了一道流动的“生命线”。路在延伸,他们的故事也在继续,暮色中,他们的临时办公点或许简陋,但对公路健康的守护初心永远如初。临时站点的设立,折射出公路养护理念的深刻变革。“条件虽苦,但数据不能马虎,不同温度下裂缝的伸缩状态不一样,要像老中医把脉一样把握时机。”养护职工石军生说。
在广袤的河西走廊上,正是这些橘红色的身影,用专业与坚守编织着四通八达的安全网络,让每一条公路都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却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干旱的土地。在那一道道黑色的“生命线”里,凝结着无数公路人的青春与热忱。
来源:甘肃省交通运输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