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植保技术与装备负责人 牛萌萌:我们这台机子配备的智能管理系统,可以结合麦田的病虫害的严重程度,还有草害的严重程度,按需供给,更精准。药液利用率可以从传统的不到40%提高到60%左右。
科学管理是农作物高产的关键。桓台县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和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让“创新力”在田间地头转化为“生产力”。
当前,正值小麦病虫害防控的关键期。在桓台县种粮大户胡治勇的麦田里,山东省农科院的专家正在给他介绍一款新型植保机,可以实现变量施药。
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植保技术与装备负责人 牛萌萌:我们这台机子配备的智能管理系统,可以结合麦田的病虫害的严重程度,还有草害的严重程度,按需供给,更精准。药液利用率可以从传统的不到40%提高到60%左右。
变量施药的关键就是这块小小的屏幕,它背后链接的是省农科院研发的农业遥感监测应用平台,借助卫星、无人机和地面监测系统,构建主要农作物长势监测、产量预测等关键技术模型,能给耕地拍CT、开处方。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信息经济所副研究员 李乔宇:形成一个地面加天空联动的监测网络,无人机的图像弥补遥感图像的不足。通过地面网的建设能差值形成全县的地面监测网络。通过地面采样的数据,给地面上的作物施多少肥 ,浇多少水,形成一个长势处方图。
智慧平台生成处方图,但是要照“方”作业,难度不小。对此,省农科院一方面加大农机院与企业的研发力度,推出一批精量播种、变量施肥、变量喷药的新机械,实现“处方图”和农机之间的精准交互。另一方面,组织栽培专家根据“处方图”进行点对点修正,做到因苗施策。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张宾:通过遥感的数据就能精确选点,就相当于我们通过裸眼架了一个望远镜,我们看到更远、更全面地了解整个区域的小麦生产情况。但是具体到哪一个具体的地块儿,还是需要一些专家经验去支撑一个抽查和验证的过程。
农机农艺相融合,全方位的保障让种粮大户胡治勇的田间管理更加高效。从2022年开始,在专家们一系列“组合拳”指导下,胡治勇的1300多亩地里,不光种植了高产品种,还大面积安装滴灌带,购置了一批高性能、智能化农机,实现全流程机械化作业,小麦玉米周年增产200公斤以上。
桓台县瑞丰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胡治勇:小麦品种种的鲁研951,产量亩产650公斤左右,玉米(亩均)产量在1600~1700斤左右,总体算下来,超吨半。
新场景、新技术,让增产更有盼头。未来5年,围绕小麦、玉米周年“吨半粮 ”产能提升,省农科院计划创新小麦、玉米周年高产高效关键技术3-5项,与10个以上种粮大户合作,打造区域小麦-玉米周年“吨 半粮”科技引领型齐鲁样板。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 院长 李向东:强化有组织科研,优化学科团队布局,完善要素供给,形成创新合力,加快生物育种、农业遥感、智慧农机研发力度与推广应用,拿出“空、天、地”一体化解决方案,形成更多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