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儿庄那仗,说白了就是一锅“军阀大杂烩”:川军、桂军、东北军、中央军……平时各怀鬼胎,一到战场还得并肩扛枪。
台儿庄那仗,说白了就是一锅“军阀大杂烩”:川军、桂军、东北军、中央军……平时各怀鬼胎,一到战场还得并肩扛枪。
指挥这么一群“不是你瞪我、就是我绊你”的部队,那难度堪比在锅里捞水蒸气。
可偏偏李宗仁真就炒成了一道“中华胜仗硬菜”。别人指不动、管不住、调不通,他全都拿捏得明明白白。到底怎么做到的?这事得慢慢扒。
1938年2月,日军大军压境,矛头直指徐州。蒋介石急令第五战区全力抵抗,表面看是“调动十万大军”,实则是把各路山头派系全拉上台儿庄这块牌桌。
派系有多杂?从东北军、西北军,到川军、桂军、滇军,外加蒋系中央军,全是“你防你那片,我守我地盘”的惯性思维,过去都是互不买账,逢战不合,如今统统归李宗仁统一指挥。
李宗仁此时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职权不小,但真让几十个山头服气,还得看他怎么使这张“统帅牌”。
他不是只发命令,而是从政治、人事、战术三方面一起下手:政治上请中央授权,给他最大调度权限;人事上先打通各部军心,分别派员安抚老将,比如拉拢庞炳勋、联合张自忠;战术上设三线防线,谁先打、谁侧应、谁补位,一口气分清。
当时的第五战区,下辖第一、二、三、八、九、十共六个军区,20多个军团,光军长就能开个排队会议。
部队常年分散作战,互有嫌隙,比如庞炳勋原属冯玉祥系,早年与张自忠在中原大战时对着打,至此谁也不服谁。
李宗仁为了“拧巴出力”,先把地图拍在桌上,画三道防线:以临沂为北,以台儿庄为中,以徐州为后。明着布防,暗中调心,每个部队都给了“露脸机会”,又都压上了责任。
更绝的是他把各部参谋统一纳入第五战区作战处,指挥权集中,情报统一。谁敢私换作战方向,立刻通报批评。
台儿庄战前,他特设“军令处”,军令一出不得质疑,执行不力者先行惩戒。杂牌军在这种“软硬兼施”的体系下,头一回真成了“一条绳上拴的蚂蚱”。
换别人?真不行。这摊子人马,没李宗仁那套“调得动、压得住、讲得通”的本事,谁来都得乱套。
1938年3月初,台儿庄外围之战已经展开,南北两线告急,滕县率先陷入苦战。守滕的是川军第41军王铭章部,兵力不到一万人,却独自挡住日军主力第10师团整编部队。
当时滕县是台儿庄的门户,一旦失守,整个战区防线将从中间断裂。
李宗仁清楚这一仗打不得慢,必须抢时间。可从指挥图上调来增援的,偏偏是张自忠的第59军,而这个部队跟川军、特别是庞炳勋之间素有旧怨。
李宗仁并不避讳这个“雷点”,反而利用张自忠“从东北抗战退下来心有不甘”的心理,劝其“以救人报国”,调他火速北上。
张自忠不负所托,亲率部队三日奔袭170公里,于3月15日前后抵达临沂,成功策应川军西侧,减轻其压力。
此时王铭章仍守滕县街巷,数度组织敢死队反冲,甚至在市区残垣断壁之间设置“反包围”。
3月17日,王铭章壮烈殉国,全师阵地几近全毁,但滕县守住了三天,正是这三天,让后方台儿庄完成全面布防。
这背后是李宗仁对局势的精准研判。他并没有因为川军是“杂牌”而轻视其战斗意志,更没有因为张、庞有嫌隙而放弃调动。
他抓住的是“能打者上、旧账往后放”,用的是“责任+荣誉”双管驱动:庞炳勋负责台儿庄外围屏障,张自忠守临沂侧翼,中央军则担任后勤与补位。
一旦有空缺,李宗仁立即安排地方武装填补,确保三线联动不断档。
战役中,多个杂牌部队被迫在同一地段作战,却没有发生相互撤退或推诿责任的现象,这在军阀林立的国民党体制下极其罕见。
正是李宗仁这种“调部队调得像调和油”的本事,让一盘本该散的棋,走出了合围之势。
到了3月23日,台儿庄主战阶段全面展开。敌军重兵压境,板垣征四郎亲率第5师团正面强攻,矶谷廉介第10师团由东南侧翼夹击。
面对日军坦克、重炮与空中支援的“三板斧”,李宗仁给出的防御方式,不是“硬守”,而是“收、放、咬、反”。
战术执行的背后,是一套极其细密的军令机制:防区分配要细,责任到人,战果统计与奖惩并行。
每个参战军、师、团一律设“战果登记组”,谁炸掉敌坦克、谁俘虏敌兵,一律上报总部;反之若临阵退缩、阵地丢失者,不等战后审查,李宗仁当场撤职、调人。
部队敢打,是因为知道“打得好,立功;打不好,立走”。
川军第22师在市区作战时,仅剩200余人守一片残垣,但仍靠地雷与刺刀击退敌军四次冲锋。
庞炳勋第55军在东城巷战中,调出营级敢死队20批,每批不过百人,但反复穿插打退日军四个步兵联队。就连战力最差的地方保安队,也在李宗仁命令下临时编入外围牵制任务,表现不俗。
最关键的是,李宗仁懂得“让兵打得心甘”:不仅设“战地战绩墙”,公开表彰每一次成功突击,还设“阵地补给优先级”,谁打得猛谁先补弹补粮。
这种“战线比武”心理调动,让平时谁也不服谁的杂牌军,集体憋着劲拼命向前。
4月6日,台儿庄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日军遗尸遍野,主动撤退,李宗仁亲自上阵巡视伤兵,战场总结不搞套话,只一句:“干得好,各部有功。”
就这样,一支临时拼凑的杂牌军队,在他手里打出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仗。
参考资料:
抗战揭秘:你不知道的台儿庄战斗故事.中国广播网.2015-08-01
抗战名将李宗仁.新西部杂志.2015-07-20
台儿庄战役:一个由“杂牌军”创造的奇迹.中国军网.2017-04-05
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的司令官.光明日报.2005-07-28
来源:加巴有布黄药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