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关乎中国未来价值35.3万亿元本地生活服务市场归属的终局之战已经打响 。近期,阿里巴巴旗下高德地图高调推出“高德扫街榜”,此举并非简单的产品更新,而是对竞争对手美团核心利润腹地——“到店”业务——的一次蓄谋已久的战略性猛攻 。这场战争已从利润微薄的外卖补贴
一场关乎中国未来价值35.3万亿元本地生活服务市场归属的终局之战已经打响 。近期,阿里巴巴旗下高德地图高调推出“高德扫街榜”,此举并非简单的产品更新,而是对竞争对手美团核心利润腹地——“到店”业务——的一次蓄谋已久的战略性猛攻 。这场战争已从利润微薄的外卖补贴战,升级为一场旨在解构对手核心价值的全方位战争 。
回溯历史,阿里巴巴与美团曾是紧密的盟友 。在美团成长的萌芽期,阿里不仅先后参与了其B轮和C轮融资,提供了关键的资金支持 ,帮助美团在惨烈的“千团大战”中幸存下来,并成功转型 。
然而,蜜月期终结于2015年。当年,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并接受了阿里主要竞争对手——腾讯的10亿美元战略投资 。这一“站队”行为宣告了美团独立发展的决心 ,也触及了阿里希望将其深度整合入自身生态的战略底线 。作为回应,阿里悉数出售了其持有的全部美团股份,双方关系彻底走向对立 。这次决裂深刻地塑造了此后近十年中国互联网的竞争格局 。
表1:阿里巴巴与美团关系演变时间轴 (2011-2025)
面对美团在“到店”业务(餐饮、酒旅等)上的强大壁垒,阿里此次选择了一种全新的非对称打法 。2025年9月10日,高德地图正式发布“高德扫街榜”,其核心武器有二 。
其一,颠覆性的信任机制。 高德宣称这是“全球首个基于用户行为产生的榜单” 。榜单的排名主要依据过去一年5132万用户产生的13亿次导航和228亿公里的出行数据 ,通过分析“导航到店”、“多次前往”等真实行为来判断商铺的受欢迎程度,旨在解决传统点评平台长期存在的“刷好评”痛点 。同时,榜单与支付宝芝麻信用打通,高信用分用户的评价权重更高 ,构建了一个“行为+信用”的双重过滤体系 。
其二,极具攻击性的“阳谋”——永不商业化。 高德地图CEO郭宁承诺,“高德扫街榜”将永不商业化 。这一策略直指大众点评以广告费和商家推广为核心的盈利模式 。高德通过免费提供一个号称更“客观”的榜单,并豪掷2亿元打车券和9.5亿元消费券补贴用户与商家 ,试图将本地生活服务中的“榜单/评价”环节“公共设施化”,从而瓦解美团的“现金牛”业务 。
表2:功能与战略对比:高德扫街榜 vs. 美团大众点评
阿里的最终目标,是将拥有亿级日活的高德地图从一个出行工具升级为生活服务总入口 ,串联起饿了么(餐饮)、飞猪(酒旅)、支付宝(支付),构建一个强大的消费闭环 。
面对阿里的凌厉攻势,美团的反应堪称“针尖对麦芒” 。就在高德发布“扫街榜”的同一天,美团立即宣布,旗下大众点评正式“重启”并升级“品质外卖”服务 。
这一策略的核心是将大众点评上积累多年的高质量“到店”商家资源(如“必吃榜”、“黑珍珠”餐厅)与美团强大的“到家”即时配送网络深度捆绑 。此举不仅没有在阿里的主攻方向上被动防御,反而强化了自身生态的闭环优势 :大众点评上的好口碑可以直接转化为外卖订单,从而激励更多优质商家入驻和运营,形成强大的正向循环 。
同时,为应对高德对“可信度”的挑战,美团宣布将利用其自研的AI大模型,对平台积累的海量真实用户评价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剔除非真实点评,以“AI+真实高分”的模式巩固其评价体系的护城河 。
这场战争的背后是残酷的消耗。以外卖为核心的“到家”业务早已是一片红海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双方投入巨额补贴,导致美团的利润受到显著冲击 。
财报数据显示,美团2025年第二季度核心本地商业分部的经营利润从去年同期的152亿元骤降75.6%,仅为37亿元 。对于美团,这是以利润为代价捍卫市场份额的艰难处境 。而对于阿里,饿了么更像一个战略棋子,其目的在于拖累美团的整体利润,削弱其扩张能力 。
表3:竞争对美团核心本地商业的财务影响 (2025年Q2 vs. 2024年Q2)
“高德扫街榜”的推出,彻底改变了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一超一强”(美团为“超”,阿里为“强”)的稳定格局 。更值得注意的是,以抖音为代表的新兴力量正以完全不同的模式切入战场 。
美团模式:以交易为核心,构建“搜索-决策-交易-履约”的一站式闭环服务平台 。阿里/高德模式:以高频工具(地图)为入口,通过提供“可信”的公共信息服务,将流量导向生态内各交易平台 。抖音模式:以内容为驱动,通过短视频和直播激发用户的潜在消费需求,实现“兴趣电商”到“兴趣服务”的转化 。三大生态系统的碰撞,预示着一个多极化、动态演变的全新竞争时代已经到来 。未来的战局将不再由补贴多寡唯一决定,而是取决于哪个生态系统能够更高效、更可信地连接用户与商家 。这场天命之争,无疑将深刻重塑中国数字经济的版图 。
来源:一般厉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