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纪人:林书豪发展联盟月薪3万美元,他却为回NBA拒绝首钢百万年薪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10:04 1

摘要:八月末的退役宣告,给这个15年的篮球旅程画上句号。回看2019-20赛季到2021-22赛季,他在北京首钢男篮和广州男篮的轨迹清晰,但真正刺痛人的,是那次明知艰难还要再冲的选择。

经纪人:林书豪发展联盟月薪3万美元,他却为回NBA拒绝首钢百万年薪

八月末的退役宣告,给这个15年的篮球旅程画上句号。回看2019-20赛季2021-22赛季,他在北京首钢男篮广州男篮的轨迹清晰,但真正刺痛人的,是那次明知艰难还要再冲的选择。

2020年的夏天,他把CBA的稳定机会放在一边,转身去NBA发展联盟打拼。以为是短跑,其实是折返跑。他在发展联盟打了10场,交出场均19.8分6.2助攻50.8%命中率的答卷,得分第七、助攻第四,数据摆在那,机会却没落下来。连10天合同都没有,这事儿在当时的球迷圈里,讨论声很吵。

王凡在播客里把门后的故事摊开。他说,当时北京首钢方面希望他回来,态度明确,团队层面压力也大。发展联盟一个月只有3万美元,在没有工资帽的那会儿,首钢给到的是“很高”的待遇,不用猜也知道是“百万年薪”的量级。一个是确定的厚实收入,一个是微茫的缝隙,他挑了后者。

不同意的人不少。经纪团队也不理解,甚至有情绪。会开完了,他仍然坚持。用他自己的话说,“永不后悔。”他相信还能打回NBA,更想借此让亚裔球员被看见。这句动机,挺硬,也挺倔。站在账本这一侧的人,会觉得不值;站在球场那一侧的人,听懂了。

现实给的反馈很直接。发展联盟赛季结束,他没等到召唤,只能重返CBA继续打。等到2021-22赛季结束,他又去台湾联赛。轨迹回环,热度却在慢慢降温。以他的资历和履历,在国内有球迷、有口碑、有商业,选择“稳当路”完全没问题。他偏偏不要“稳”。

把时间往前拨一点,2019-20赛季北京首钢男篮,给了他一个重启的平台。那一年之后再走发展联盟,某种程度等于把所有筹码压在一条窄道上。为争一口气,去博一个签名,这不是精算,是冒险。喜欢他的人,会把这叫“执拗的浪漫”。

争议点来自两个维度。其一,数据不差,为何没有NBA合同?在那季的得分榜前列和助攻榜前列里,多数人拿到了短约,唯独他没等到机会,这个对比让人憋屈。其二,回CBA能拿的合同数额,和发展联盟的月薪差出一个量级,他依旧说走就走。这两条摆一起,争议自然滚起来。

经纪人视角更贴近“代价”。王凡说,团队劝过很多轮,他还是不改主意。可以想见,商业合同、品牌合作、赛季规划,全要跟着他的决定重排。对一个成名球员来说,这样的选择几乎等于“自我砍价”。他愿意为一次不确定的试训机会付学费,学费就是时间与现金流。

把球迷讨论串进来,情绪的温度更高。有人说,当时的G联赛新闻看了个遍,前十里只有他没签;也有人把话题扯到亚裔处境,认为他遭遇的门槛更高;还有人回望姚明的路,说那是实力+窗口期双重叠加,放在得分后卫位置,竞争密度又是另一套逻辑。这些声音并不统一,但指向同一个现实:他碰上的,是难模式。

回到他自己,职业轨迹并没有因为那次冲刺而“更好”,但那次选择定义了他的自我认同。把“还想再试一次”落到行动上,就会牵动合同、赛程、舆论,甚至队友与俱乐部的耐心值。有人会问,值不值?这个问题没人能给标准答案,只有本人能买单。

把几个关键数字放在桌面上会更清楚。发展联盟月薪3万美元,按赛季长度算,顶多覆盖基础开支;CBA的“百万年薪”,在运动员的收入结构里,算绝对主盘。二者之间,不止是钱的差距,也是安全感的差距。他毫不犹豫地选了波动更大的那条线,这个勇气本身,就是新闻点。

2021年再闯NBA的节点,还叠加了舆论环境。王凡提到当时美国的整体环境对亚裔不友好,这个注脚解释了他“想为亚裔正名”的内驱。把个体目标和群体象征系在一起,难免被质疑“太理想”。可当事人愿意背负额外的意义,他就会去承担额外的代价。

一轮轮尝试后,他最终没有等来NBA的合约。故事的尾声定格在8月31日,他在社交平台宣布退役。情绪是释然,也是告别。一个从哈佛大学走出的NBA冠军控卫,经历CBANBA发展联盟台湾联赛,兜兜转转,再次和球迷挥手。有人惋惜,有人理解,这些都是正常反应。

从球迷角度看,他在北京首钢的两段效力,留下了可复述的回忆;从行业角度看,他的跨联赛流动,像一面镜子,照出联盟边缘位的真实处境。打到职业末年,难的是接受现实,更难的是不骗自己。他没有骗,选了最难的路,也吃了最真的苦。

把他放进同位置的纵向比较,得分后卫NBA的门槛一直高,身体模板、投射延展、防守对位,这三件事一样都不能掉。那年他的投篮效率不错,组织也在线,但综合条件与球队即时需求并未对上,缺位就是缺位。数据能证明能力,不能保证合约,这点他应该是最清楚的。

球迷留言里的一个假设很热:“如果当时能归化,会不会把奥运门票拿下?”设想归设想,现实总归在另一条线上行进。真正发生的,是他回到CBA,又去台湾,再到今年挂靴。故事讲完,讨论还在继续。

把情绪往后放一步,留下的是一种笃定的个性:愿为理想承受损失,愿为身份争一口气。成与不成,皆有记录。对看球的人来说,这样的选择不常见,正因不常见,才值得被记住。对他本人来说,退役不是止步,是把这段经历封箱,然后带着它,去做下一个决定。

来源:素言足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