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内循环水养殖(RAS)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下面我将从产业规模、技术应用、区域特点、主要挑战和发展趋势等方面为你梳理一下。
国内循环水养殖(RAS)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下面我将从产业规模、技术应用、区域特点、主要挑战和发展趋势等方面为你梳理一下。
循环水养殖
循环水养殖作为一种高效、节水、环保的养殖模式,近年来在国内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发展。
1、产量与产值
根据《2025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4年全国工厂化(海淡水)养殖产量约104万吨,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其中循环水养殖产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年产值已超过500亿元。
2、养殖水体与增长
目前,全国工厂化养殖水体超过1亿㎥,但其中循环水养殖水体占比约为7%(约700万㎥)。不过,其增速显著,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且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淡水品种。
3、政策支持
国家连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循环水养殖的发展,湖北、广西、四川、浙江、云南等地也专门出台了符合当地条件的扶持政策。国家层面规划到2025年建设完成60个工厂化设施渔业养殖场,到2030年建设完成152个,预计将新增现代工厂化养殖水体约1500万㎥。
循环水养殖
循环水养殖因其投入成本较高,目前主要集中在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上:
1、海水品种
主要包括石斑鱼、大菱鲆、鲆鲽类等。
2、淡水品种
主要包括南美白对虾、加州鲈、鳜鱼等。鳗鱼由于其市场价格稳定,也受到一些大型企业的关注。
3、品种选择趋势
现阶段倾向于选择市场售价相对较高(通常不低于20元/斤)的品种,以实现盈利。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未来有望扩展至更多大众化品种。
国内循环水养殖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1、沿海地区引领
山东省由于其水产品需求大、冬季气温低以及政策支持,已发展成为全国循环水养殖的行业高地,养殖面积大、单位产量高、设施设备先进。江苏、广东、福建等地也是循环水养殖的重要区域。
2、内陆地区跟进
内陆地区也在积极发展循环水养殖,特别是在西北、西南等水资源相对紧缺但具有冷水资源优势的地区,鲑鳟鱼的养殖发展迅速。例如在青海,利用黄河水资源和循环水技术成功养殖了冷水鱼和南美白对虾。
3、发展动力差异
沿海地区的发展 often 受到环保压力和产业升级的推动,而内陆地区,特别是气候不适宜全年户外养殖的区域,发展动力则更多源于对养殖模式突破的探索。
循环水养殖
技术是推动循环水养殖发展的核心动力,也在不断应对着行业面临的挑战。
1、智能化与自动化
物联网传感器(如溶氧仪、pH监测仪)用于实时水质监控。
自动化投喂系统能基于鱼类摄食行为、生长阶段及环境参数实现精准、定时、定量投喂,有效减少饲料浪费。
AI技术开始应用于病害早期预警(通过机器视觉识别鱼体异常行为)、精准调控养殖环节(如节省饲料和电力)、以及预测性设备维护等。
2、水处理技术
核心包括物理过滤(如微滤机)、生物过滤(培育硝化细菌分解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杀菌消毒(UV、臭氧)等环节。
尾水处理技术日益受到重视,例如“四池三坝”、“三池一滩”(沉淀池-曝气池-生态净化池)等复合净化系统,通过物理、植物、微生物协同作用净化尾水,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和近零排放。
3、节水节电技术
循环水系统的水资源利用率很高(有些系统可达95%以上),相比传统养殖模式可节省近50%的用水量。
如何降低电能消耗(水泵、增氧、温控等设备是耗电大户)是技术攻关的重点,包括采用高效低能耗水泵、热泵余热利用、优化系统设计等。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可以参考下面的图示:
循环水养殖
尽管发展迅速,但国内循环水养殖业真正实现稳定盈利的项目仍面临诸多挑战,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1、高投入与高运营成本
①初始投资巨大
包括高标准厂房、鱼池、管道系统以及核心水处理设备(水泵、增氧机、生物过滤器、杀菌系统、在线监测系统等)。
②运营成本高昂
电力消耗(主要成本之一)、人工、高品质饲料、设备维护折旧和水处理耗材等都持续带来支出。
2、技术与管理门槛高
①系统稳定性要求高
循环水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水质参数(溶氧、氨氮、亚硝酸盐、PH、温度等)需时刻保持稳定,任何关键设备(如水泵、增氧机)故障或水质短时间失控都可能造成重大损失。
②专业复合型人才匮乏
这是行业的核心困境之一。运营循环水系统需要既懂水产养殖,又懂水化学、微生物学、机电工程和自动化控制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这类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非常稀缺。
③设计、施工与运营脱节
若设计单位缺乏实际运营经验,可能导致系统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不过关;运营团队操作不当等,都会影响系统效能。
3、市场与经济效益挑战
①产品定位与价格压力
高成本决定了产品需定位高端市场,但常面临传统养殖和进口产品的价格竞争,消费者对循环水养殖产品的品牌溢价和环保价值认可度尚需培养。
②规模经济效益难
达到盈亏平衡需要一定规模,但扩大规模意味着更大投资和风险。
③资金回收慢
从建设到产出再到盈利周期较长,对资金链是考验。
4、政策与行业环境挑战
①土地、环评等审批复杂,可能存在不确定性。
②扶持政策落地难:虽然有针对现代农业的支持政策,但具体到循环水养殖项目,可能面临补贴标准不明、申请门槛高、资金到位慢等问题,缺乏针对高电耗的特殊优惠。
③行业标准与规范缺失:在系统设计、建造、运营管理等方面缺乏统一权威的国家或行业标准。
5、其他风险
①疫病风险
高密度封闭环境利于病原传播,一旦爆发疾病,蔓延迅速,防控难度大。
②自然风险
虽在室内,但仍可能受洪水、台风、极端气候等影响。
尽管挑战重重,但循环水养殖仍是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在水资源短缺、环保要求趋严、土地资源紧张的背景下。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
1、规模化与标准化
未来将向大规模、超大型化(年产量数千吨级)的集约化养殖场发展,以摊薄成本。同时,推进生产标准化是实现产业扩张的基础。
2、智能化与少人化
应用物联网、大数据、AI技术实现更精细的智能管理,减少对人力的依赖,是降本增效的关键。
3、节能降耗与技术国产化
提高能源效率(如高效水泵、热泵余热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国产核心装备以降低成本和对外依赖是重要方向。
4、产业链整合与品牌建设
推动从苗种、饲料、养殖到加工、销售的全链条整合,打造可追溯、高质量的强势品牌,讲好循环水养殖故事,争取市场溢价。
5、多元化经营模式
结合休闲渔业、科普教育、加工增值等,开拓多元收入渠道。
总的来说,国内循环水养殖业正处于一个 “快速发展”与“成长烦恼”并存的阶段。它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政策支持、技术不断进步、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并且在节水环保方面优势明显。然而,高昂的投资和运营成本、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短缺、市场溢价的实现以及行业标准规范的完善等问题,仍是制约其广泛盈利的关键。
对于有意进入此领域的投资者或从业者而言,需进行充分的自我评估和市场调研,拥有或借助专业的技术与管理团队,选择适合的高价值品种,并做好长期投入和精细化运营的准备。
来源:养殖一点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