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宋庆元二年,临安城,彼时的朱熹,早已凭借对儒家经典的深刻阐释、遍布天下的门生弟子,成为学界乃至政界都无法忽视的存在。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权威媒体”
南宋庆元二年,临安城,彼时的朱熹,早已凭借对儒家经典的深刻阐释、遍布天下的门生弟子,成为学界乃至政界都无法忽视的存在。
他所倡导的理学,正逐渐融入科举体系,影响着无数士子的求学方向。
监察御史沈继祖递上的弹劾札子,札子中罗列的罪状,每一条都足以颠覆朱熹多年积累的声望,从指责他藐视朝廷、反对先帝陵寝选址,到抨击他私德有亏,甚至牵扯出“纳尼为妾”“冢妇不孕自育”等耸人听闻的细节。
在重视道德名节的宋代社会,这样的指控无疑是致命的,更令人意外的是,面对如此严苛的弹劾,朱熹并未激烈辩驳,反而在给宋宁宗的谢表中写下“谅皆考覆以非诬,政使窜投而奚憾”之语,这番看似“默认”的表态,更让舆论哗然。
当时的朝堂,正处于权力更迭的微妙阶段,宰相赵汝愚曾是朱熹的重要支持者,两人因志同道合结下深厚情谊,赵汝愚对理学的推崇,也为朱熹及其学说的传播提供了助力。
然而,随着“绍熙内禅”后权力分配的矛盾激化,赵汝愚与韩侂胄之间的冲突日益公开化。韩侂胄凭借与皇室的姻亲关系,以及手中掌握的“内批”权力,逐渐在朝堂中占据上风,而朱熹作为赵汝愚阵营的重要人物,自然难以置身事外。
沈继祖的弹劾,看着是对朱熹个人的指控,其实是韩侂胄集团打击政敌、肃清异己的重要一步,那些关于私德的流言,目的是彻底摧毁朱熹的声誉,进而动摇理学的地位。
朱熹身上的历史枷锁
后世提及朱熹,往往会在他“理学大师”的光环之外,添上几分争议。
就拿“纳尼为妾”这件事来说,宋代法律明确禁止僧侣、尼姑婚嫁,朱熹作为饱读诗书的学者,不可能不清楚这一规定,且纵观朱熹的生平,他始终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注重自身品行修养,这样的行为与他一贯的主张严重相悖。
更重要的是,沈继祖在札子中对这一罪状的描述模糊不清,既无具体时间,也无确凿证据,更像是为了抹黑而刻意编造的传闻。
还有就是“私故人之财”的指控,沈继祖称朱熹为赵汝愚之子保媒,是为了日后侵吞女方家族财产。
可事实上,宋代有着明确的财产继承制度,女子出嫁时可获得相应的嫁妆,即使女方父亲去世,其财产也会按法律规定进行分割,不存在“私吞”的可能。
朱熹为两家保媒,更多是出于朋友间的情谊,以及对晚辈的关怀,却被政敌曲解为谋取私利的手段,至于“吃菜事魔”的指控,更是无稽之谈。
“吃菜事魔”在宋代特指民间邪教,而朱熹的理学主张,核心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强调通过学习和自省提升个人道德修养,进而实现社会的有序治理,与邪教思想有着本质区别。
遗憾的是,韩侂胄集团为了巩固权力,不仅对朱熹个人进行攻击,还将理学定义为“伪学”,禁止士人学习传播,甚至列出“伪学逆党籍”,将五十九名官员列入其中,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庆元党禁”。
这场风波中,许多秉持理学理念的士人遭到打压,学术发展也陷入停滞,而朱熹本人,在经历了罢官、诋毁后,身心俱疲,于庆元六年病逝于建阳考亭书院,临终前仍背负着天下骂名。
从污名到正名的千年之路
韩侂胄死后,朝廷对“庆元党禁”的态度逐渐转变,理学的地位也开始缓慢回升。
宋理宗时期,朱熹的学说得到官方认可,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到了元代,朱熹的著作被列为官修典籍,其思想影响进一步扩大。
明清两代,理学更是成为正统思想,朱熹也被尊为“朱子”,从祀孔庙,与孔子、孟子等古代圣贤一同受到后世敬仰。
可庆元年间的那些流言,仍像难以抹去的印记,有人出于对理学的批判,刻意放大这些传闻,也有人因对历史细节的不了解,误将流言当作真相,朱熹对儒家经典的注解,为后世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从庆元年间的被污名,到后世的被尊崇,那些曾经针对他的流言,或许在当时能掀起风浪,但终究抵不过时间的考验。
因为真正有价值的思想与人格,不会被一时的诋毁所淹没,反而会在历史的沉淀中愈发清晰。
来源:ho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