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甚至吃饭吃到一半,突然盯着碗里的米粒开始发呆,勺子举在半空中不动了……
不知道你家娃有没有过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时候?
抱着个空纸盒翻来覆去能玩上半天,嘴里还念念有词;
出门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一看就是半小时,拉都拉不走;
甚至吃饭吃到一半,突然盯着碗里的米粒开始发呆,勺子举在半空中不动了……
说实话,我以前也跟很多爸妈一样,看见孩子这样,心里就忍不住着急:
这孩子是不是太无聊了?整天做些“没意义”的事,磨磨蹭蹭还拖拖拉拉!
后来我跟一位做儿童发展的朋友聊了聊,才发现自己差点好心办坏事
——原来这些我们大人觉得“无聊”的表现,恰恰是孩子大脑正在发展的信号!
可惜很多家长不了解,总急着纠正,反而在无意中限制了孩子的成长。
孩子突然定定地望着一个地方,眼神放空,像被按了暂停键。
这时候你是不是会下意识喊他:“发什么呆呢?快专心!”
千万别误会,孩子发呆≠不专注。
有时候,他们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小宇宙里。
神经科学发现,当人看起来在放空时,大脑里负责想象和解决问题的区域其实更活跃。
就像很多科学家、艺术家的灵感都是在“发呆”中突然冒出来的。
孩子偶尔的神游,很可能是在消化新知识、整理自己的想法。
你突然打断,可能就剪断了他正要连起来的思路。
总反复读同一本书、反复搭同样的积木、反反复复画差不多的小人……
家长一看就急:“能不能玩点新的?”
重复,其实是孩子特有的“学习模式”。
他们正是通过一遍遍地练习,才能把新技能稳稳地“吃”下去。
就像我们大人学做菜,也不是一次就成功对吧?
重复不代表停滞,而是走向熟练的必经之路。
孩子自己选择重复,说明他在享受“我能掌控”的感觉,这对培养专注和自信特别重要。
有些孩子一边玩一边嘟囔:“小汽车从这里过……不对,桥应该放在这里……”
家长一听就有点担心:“怎么自己跟自己说上话了?”
别紧张,这不是孤单,是孩子在学习独立思考。
心理学家发现,自言自语其实是孩子把大人的话慢慢转成自己内心声音的关键一步。
你仔细听,很多时候他们是在用说话来引导自己下一步怎么做。
这正是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萌芽期,非常宝贵!
不是所有的“无聊”都是真无聊,也不是所有的“安静”都要被打破。
教育家蒙特梭利说过:“除非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打扰一个专注中的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没用”的事,恰恰是孩子思维成长的宝贵时刻。
放下焦虑,多观察、少打断。
给孩子一点“无聊”的空间,就是给大脑一点“自由生长”的时间。
你们家娃有没有什么“看起来无聊,其实超聪明”的行为?
来源:梦游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