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铭见证千年家风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6 11:41 1

摘要:一方北宋墓碑,推翻了北宋篆书名家李康年“无存世墨迹”的定论,也照亮了北宋名臣蔡襄家族中一位平凡女性不寻常的人生——她先后为92岁的婆婆和蔡襄送终,以坚韧与孝行写就传奇。

一方北宋墓碑,推翻了北宋篆书名家李康年“无存世墨迹”的定论,也照亮了北宋名臣蔡襄家族中一位平凡女性不寻常的人生——她先后为92岁的婆婆和蔡襄送终,以坚韧与孝行写就传奇。

“宋故仁寿太君朱夫人墓”为李康年篆书,推翻其“无存世墨迹”之说

9月6日,记者与仙游县枫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柯光闪、文史与考古爱好者苏庆敏等人来到枫亭镇海安村朱氏祠堂,见到了这块北宋墓碑及墓志铭。

墓碑高76厘米、宽68厘米、厚9厘米,黑大理石材质。表面平整,正中竖刻“宋故仁寿太君朱夫人墓”篆书,每字高13厘米、宽9.5厘米,结构端庄、气韵清奇。左侧楷书“汉阳李康年篆”,右下刻“墓志铭”,全文约340字,字体秀丽。右下角有缺损,致部分文字残缺。

墓志铭具多重文化价值

该墓志铭记述了北宋名臣蔡襄四弟蔡奭之妻——“朱夫人”不平凡的一生。

朱夫人19岁嫁入蔡家,当时公婆年事已高,她“奉承以孝,怡声下气”。丈夫早逝后,她独自承担“奉尊抚幼”之责,更先后送走92岁的婆婆卢太君(蔡襄母亲)与蔡襄。墓志称她“治葬尽礼,其处叙、其识度有人所不能到者”,尽显坚韧与识度。

墓志铭由朱夫人弟弟朱绂撰写,字里行间充满敬爱。朱绂详细记述姐姐的子孙情况,折射出深厚的手足之情。

朱夫人之弟朱绂为其手书墓志铭

“表在墓上,聊刻文于幽圹云。”寥寥数字,哀思绵长。

朱夫人的故事,折射出蔡襄家族优良的家风。从蔡襄母亲卢太君“承事舅姑,勤苦夙夜”,到朱夫人“奉承以孝,怡声下气”,孝道一脉相承。

墓志称朱夫人“刚明敬顺,世所鲜俪,足以矜式闾里”,正是蔡氏家族虽处“海隅陇亩”却能培养出一代名臣的精神密码。

这方墓志铭具有多重文化价值:既是书法史的重要发现,也是研究宋代家族与女性的珍贵资料。

“我是在枫亭白蛇过路梅岭杉木场发现这块墓碑的。”书画爱好者朱育洪回忆道,20多年前,国道324线改扩建,墓受损,墓碑被移至路旁。后来,他把墓碑运至朱氏祠堂保存。

为避免风化,朱寨新兴宫董事会董事长朱坤成率宗亲们,合力将碑石移至祠堂四楼收藏室保护。朱坤成表示,下一步将邀请专家补缺、拓片,深入挖掘优良家风,整理蔡、朱两大家族特有的“精神谱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墓志铭勾勒出一位宋代士族家庭中贤惠、坚毅、顾全大局的女性形象,非常珍贵。”苏庆敏说。

篆刻孤品打破千年定论

“这是迄今发现李康年唯一的传世篆刻墨宝。”柯光闪表示,篆书题字堪称“国宝级”,具有非凡的文物与艺术价值。

李康年以精研古文字著称,篆书技艺突破唐代规范,其笔法被誉为“得三代遗意”。一直以来,文献均载其“无传世墨迹”,此碑刻打破了这一定论。

“墓志铭书写工整,笔力遒劲,结构严谨。”柯光闪分析,“汉阳李康年篆”与墓志楷书风格一致,应是由朱绂一同刻石。

朱氏家风秉承“忠孝廉节”

“有子如此,其母贤可见也。”这是宋仁宗对蔡襄母亲卢太君的评价。在蔡襄母亲耳濡目染的熏陶下,朱夫人言传身教,孝道传家,和睦邻里,子孙昌盛。蔡奭朱夫人一脉也出了4位进士:孙子蔡榕和曾孙蔡颐、蔡点、蔡硕。

“朱绂生于仁宗明道至庆历年间(1032—1048),幼诵群书,轻视荣利,性乐施与,人感其惠。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绂赴京应试,擢许安世榜进士。元祐二年(1087年),御史中丞李常、孙觉,吏部尚书陆佃,中书舍人、实录院修撰曾肇列荐,授绂王宫大小学教授。”柯光闪告诉记者,朱夫人娘家一脉也十分优秀。除朱绂进士外,朱夫人另一弟弟朱綖一脉也很显赫。

据《仙游县志》《连江里志》等记载,朱綖之子朱寘,宋时迁徙枫亭草市头(今兰友),朱寨钱江朱氏一脉,或为其后裔。

记者在朱氏祠堂看到,家训墙上,《钱江朱氏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和“忠孝廉节”引人注目。家训墙对面,大红《博士榜》详细列出26位博士、1位教授的出生年月、毕业学校和工作单位等信息,彰显这一方水土“重教崇学”的良好氛围。(李俊华 文/图)

责编|郑文洁 编审|郑志忠

传播仙游声音·讲述仙游故事·展示仙游形象

来源:仙游报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