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何说陈赓“好战”?他听说和美帝开打,病就好了一半!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6 11:24 1

摘要:不到一个月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向北推进,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炮火声近在耳畔,新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1950年6月,朝战爆发。9月15日,美军在朝鲜西海岸的仁川实施登陆作战,战局骤然逆转。

不到一个月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向北推进,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炮火声近在耳畔,新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仁川登陆

要不要出兵?

当时毛主席力主抗美援朝,但这个决定在新中国领导人内部引发了激烈争论。很多人认为,我们刚结束几十年战争,国力薄弱,装备落后,怎么跟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美国打?

然而,就在这时候,有一位关键人物坚定地站在了毛主席这一边。他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名将陈赓。

不过,此时陈赓根本不在国内。

当时他正在越南,秘密协助越南人民进行抗法斗争,任务还没有结束。虽然人不在朝鲜,陈赓却一直高度关注着朝鲜战局发展。我们从他的日记里,就能看出他当时的真实态度。

1950年7月8日,陈赓在日记中写道:“朝鲜人民军继续前进,突破汉江以南防线,歼灭美军一部。鸣呼!美军可怜也。”

陈赓

他不仅为朝鲜人民军的胜利叫好,还想着越南和朝鲜两线呼应,“自觉越南行动,信心更高,配合朝鲜,两翼夹击,亚洲胜利,一定属于亚洲人民。”由此看来,他的思路非常清晰。

到了9月7日,当时陈赓正在谋划攻打越南东溪法军据点的作战计划,但心里还惦记着朝鲜。他在那天写道:

“这次发动进攻……虽然节节胜利,但仍有一场或两场的艰苦恶战,敌人是不会轻易放弃对侵略的。只有凭着我们的力量,将它赶出去。”

这段话特别有意思——他既预见到了朝鲜战争将是“艰苦恶战”,又坚信我们最终能把侵略者“赶出去”。这种战略眼光,确实不愧是一代名将。

随后战局果然如他所料急转直下。9月15日,美军在仁川成功登陆,朝鲜人民军陷入被动。9月28日,陈赓在日记中写下了他的思考:

“战争可能遇到挫折,甚至是大挫折,半月来我即担心此事。朝战一起,毛主席即说有两个可能:一是速胜,一是持久,并说要做持久准备。新华社评论也如此说,但不管怎样,朝鲜战争必有最后胜利之日,此役完全揭穿了美帝是纸老虎,美帝并不是可怕的东西。”

尽管战局不利,但他和毛主席一样,对长期抗战充满信心,还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这个词后来成了毛主席的著名论断,但陈赓在当时也看到了本质。

1950年11月,陈赓圆满完成援越抗法的秘密使命,回到国内。途中,他遇见许多急切返乡的百姓,人们肩挑手提、步履匆匆,一心只想早日归家,重整废墟、重建生活。

陈赓望着这些身影,心中涌起一阵宽慰。他默默思忖,这一切奔波与努力,并非徒劳。顾问团期间的日夜辛劳,终究没有白费。

陈赓

11月5日,他在南宁应广西省委书记张云逸邀请参加午宴。两人自然谈到了朝鲜战局。

当得知中央已经决定出兵朝鲜时,陈赓当天的日记记录了他的兴奋:“闻悉我出兵北朝鲜,我认为是最明智之举,战争始终不避免,迟打不如早打,早打可以打一个美军无准备,也许还可求得有利于我之和平。昨夜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心中常想着朝鲜的战事。”

这段话特别生动——“无法入眠”四个字,写尽了一位将军听到终于能跟世界最强军队交手时的兴奋和激动。在他看来,这一仗迟早要打,不如趁早打,趁美军还没完全准备好看,打他个措手不及!

他接着写:“工作艰辛且可能充满残酷,但我愿意为此贡献我的一切!”他渴望早日投入保家卫国的战斗。

回到国内后,陈赓通过广播、报纸等多种渠道深入了解战局发展。在11月9日的日记中,他进一步分析道:

“估计美国将又在联合国名义之下,对我采取行动,但目前至多是轰炸中国已成为破碎之躯,索性让其轰炸,战后再建设,没有什么了不起。”

从这些《日记》中可以看出,陈赓作为一个军事家,是支持毛主席出兵的。

志愿军

11月29日,陈赓风尘仆仆地抵达北京。他顾不上休息,马上就去见毛主席,主动请缨,要奔赴朝鲜战场。

毛主席没有立即批准,而是说:“提出同样要求的,还有你的妹夫陈锡联。两人只能去一个。”

陈赓有两个妹妹,两个妹夫都是开国名将,一是谭政,二是陈锡联。陈锡联曾经是刘邓大军中最年轻的纵队司令员,享有“赵子龙”“小钢炮”等美誉。

听了毛主席的话,陈赓争辩说:“他(陈锡联)已是炮兵司令员了,建设炮兵很重要,要走还得交代工作。我刚从越南回来,国内工作还没接手,不存在交代工作问题,自然我去更合适。”

毛主席微笑着点点头,同意了,派遣陈赓参加抗美援朝。

一天,他对朝鲜领导人提及此事说: “陈赓从越南回到北京,向我汇报援越抗法的事情。他提出要求,想去抗美援朝。我说,你陈赓就是好战,刚听说和美帝打,他就有了精神,病也好了一半。我说,那你要感谢社鲁门喽!”

很快,陈赓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部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

来源:勇哥读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