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对西贝的印象是又贵又难吃,2018年还在打工时去过一次,后面宁愿让行政大姐给我点黄焖鸡、炸鸡也不肯去吃高端炒菜,真不知道凭什么开出了那么多家分店。
我对西贝的印象是又贵又难吃,2018年还在打工时去过一次,后面宁愿让行政大姐给我点黄焖鸡、炸鸡也不肯去吃高端炒菜,真不知道凭什么开出了那么多家分店。
但这次西贝跟罗永浩的交锋,我认为西贝完全占理。
首先是预制菜的定义问题。
政府层面对预制菜有明确的标准,西贝说它们不是预制菜,肯定符合法律法规——哪怕是抠字眼之后才符合的法规,那也是合规。
只不过民众认为,凡是提前做好、以后热一下就能吃的都是预制菜。
然后,就算真是预制菜,那又如何?
按民间的预制菜标准,你或许可以不吃汉堡,但是也能做到不吃豆腐、卤味和腊肉吗?
接着是信息不透明的问题——你可以是预制菜,但你有义务提前告知啊!
对不起,没有。
企业的必须告知义务,只有“菜名”+“价格”,连菜品图片都不是必须的。
其它信息,你去问,它可能该告诉你,不问则没义务提前说。
否则一面图册上,只够一张菜品图+密密麻麻的详细信息,生意还做不做了?
最后是贵的问题:明码标价了,嫌贵别去啊。
我就嫌它又贵又难吃,不去了。
你看,最重要的几点,西贝全占理,你去打官司输的肯定是你。
但西贝半死了,全死也极有可能。
看似占理的辩护理由,根子上全都站不住脚。
因为这是服务业,不是法官断案。
西贝想从法规、从科学角度证明它不是预制菜,想证明人工的比天然的好,想证明存了二十个月的菜依然能吃……
就算你说的没错,可这是顾客想要的吗?
又贵又难吃的东西,顾客愿意来,不就是图个心里舒坦吗?
每人一两百的餐费你收得挺爽,干起活来怎么就不按金主的要求干?
甚至于,西贝老板哪怕道歉了,说的也是“顾客虐我千百遍”,人家给你送钱的叫虐你千百遍。临了还继续骂罗永浩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老罗可能不是好东西,他名声也确实很臭,那为什么这次能收获广泛的支持?
还不是西贝拿了钱却不干事!
再加上之前的万人誓师大会对抗罗永浩,显然是土皇帝当习惯了,容不得别人的半点不敬。
这种狂妄导致了很多显而易见的错误:
1,没冷处理。私下找朋友说和说和,或者直接起诉,都比直接在网上吵架好;
2,闹大的过程非要搞直播,又不提前处理好,让理论上不应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到网民眼中;
3,遇到困难,大半夜把普通员工叫起来折腾,让打工人群体心生敌意;
4,宣称净利率才5%。这是想抹杀顾客“付了高价要享受好服务”的心,直接不认顾客的付出,可净利率5%屁也说明不了,有种把毛利率摆出来啊!就算摆出来了似乎不高,我怎么知道你没做假账,怎么知道你没在供应链上做手脚?
5,已经看到风头不妙不得不服软,还请了中间人去跟罗永浩讲和,却受不得气非得再来句“黑嘴黑社会”。
等等等等。
西贝从没承诺过自己做的是符合民间标准的新鲜菜,但它的品牌塑造上肯定包含有“让顾客吃得放心”。
结果没能做到,被捅了出来,老板又听不得忤逆之言想硬刚……
半死是肯定的,死透也很有可能。
这对许多成功人士是个警示:赚了钱也不能飘,不能情绪上头,要靠近人民、理解大众。
曹德旺的舆情好坏关系不大,反正他的玻璃只卖给少数几家汽车厂,普通人怎么看他并不重要。
但开连锁饭店的、卖玩具的,这得直接面对千千万万消费者,企业高层必须专门学习网络舆情的相关知识。
否则事情闹大至此,后面怎么处理都是输。
来源:Liuffe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