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广州6岁男孩患多动症 坚持吃哌甲酯一年后,情况如何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0 02:58 2

摘要:王彬彬,张晋雷,杨英阁.常规多动症药物联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对小儿多动症的治疗效果评价[J].罕少疾病杂志,2025,32(03):162-164.

内容资料来源:

[1]王彬彬,张晋雷,杨英阁.常规多动症药物联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对小儿多动症的治疗效果评价[J].罕少疾病杂志,2025,32(03):162-164.

[2]刘春静.儿童“多动症”应尽早规范治疗[J].食品与健康,2025,37(02):10-11.

[3]侯公林.家长应如何正确地认识“小儿多动症”[J].家庭教育,2025,(03):24-26.

多动症,相信很多人经常听到这个词语,尤其是在讨论孩子的成长学习情况时,常常给调皮的孩子扣上“多动症”的帽子。其实许多人对多动症的了解并不全面,其全称叫做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这是一种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冲动行为为核心症状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常见于儿童时期。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但主要认为与孕期和婴儿早期各种不利的环境因素有关。

2019年,6岁的付子轩是一名来自广东的一年级小学生。他的父母都是拥有几十万粉丝的网络红人,每月的收入十分可观。但也因为父母忙于挣钱,付子轩还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扔给爷爷奶奶和保姆带着,从小要什么就有什么,无论做什么都由着他的性子来。只要撒泼打滚,全家上下都会乖乖哄着他,生怕惹这位小祖宗不高兴。

2019年4月7日,付子轩一如往常地坐在教室里上课,他的眼睛虽然盯着黑板,但心思却像一只脱缰的野马,早已飞到了九霄云外。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听老师生动的讲课,可付子轩却觉得十分无聊,他的手指不自觉地敲打着桌面,脑海里开始不断浮现出昨天动画片里的场景,或是想象待会放学后要求奶奶给自己买什么玩具。突然,老师点名让他回答问题。

付子轩一脸茫然地站起身来,仿佛从梦中被惊醒。面对老师的提问,他支支吾吾的半天挤不出一句正确的答案。老师见他不知所云,只好无奈的让他坐下。可到下午碰上了自己喜欢的音乐课,付子轩的手总是不自觉地举起又放下,即使还没听清老师的问题,他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发言。见老师点了其他同学的名字,心急的付子轩直接插入到别人的回答中,硬生生打断了同学的思路。

虽然他的话语中充满了热情和急切,但却缺乏条理和重点,甚至是牛头不对马嘴。这样的事情屡次发生后,老师只好私下跟付子轩和他的父母沟通。可付子轩也感到委屈和困惑,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为什么很难像同学那样安静地坐着。付子轩的父母听后不以为然地认为男孩子调皮,注意力很正常,象征性地说了付子轩几句后也就没管了。

5月19日,这天还有两分钟就要下课时,付子轩变得异常兴奋,眼神四处游移。他的身体总是不停地扭动,好像椅子上有针一样难以安静下来。课间铃声一响,付子轩就像一只被释放的小鸟,立刻冲出教室。他在走廊上发疯似的奔跑,快速而莽撞。下一秒,一位瘦弱的同学被他撞翻在地,额头上顿时鲜血直流。很快,付子轩一家人都赶到了医院看望受伤同学。伤者的父亲愤怒地指出付子轩平日里种种恶行,毕竟他平日的顽劣行为在班级的同学和家长早就人尽皆知。

一旁的医生赶紧打圆场缓和气氛,并且友善地提醒付子轩的父母去查一查是否有疾病的因素。付子轩的父母这才如梦初醒,赶紧带着孩子下楼挂号检查。儿童精神科的医生在详细了解了付子轩的情况后为他开具了相应的检查。检查结果显示:SNAP-IV量表:注意力缺陷24分,多动-冲动26分;头颅MRI:前额叶皮层灰质体积减少,较同龄低13%,基底节代谢减低。诊断为多动症。

随后医生给付子轩开了哌甲酯缓释片作为治疗药物,并耐心地叮嘱道:“哌甲酯能够促进孩子体内神经递质的释放,增强大脑的神经信号传递,改善注意力、抑制冲动和调节运动行为。但是除了药物治疗以外,家庭的培训和学校的支持也很重要。”

付子轩的父母郑重的点点头,回到家后他们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每天监督付子轩按时按量服用哌甲酯,一次都不曾落下过。此外,他们还特地学习并且给付子轩应用了"ABC行为记录法",来给孩子建立正向的强化机制,改善付子轩的行为。

随着时间的流逝,付子轩明显的感觉到自己每次上课都能进入学习状态,哪怕外面有人在嬉戏玩闹,他也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学习成绩也能从班级的倒数几名提升到中上游水平,老师同学都纷纷夸他改变了许多。付子轩心里更高兴了,可年纪小小的他此时还不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等待着他。

2020年8月24日,这天付子轩上完厕所后无意间瞥见马桶里的水,惊讶地发现尿色变得像浓茶一样深,他明明记得以前尿液都是淡黄色的。付子轩又抬起头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发现皮肤比以前黄了一些,就像成熟的黄桃一样。他心里有些疑惑,但也没太在意。洗了洗手,就赶紧跑回客厅继续看他最喜欢的动画片。

没一会儿,付子轩的妈妈就喊他吃饭。可不知为何,他面对一大桌曾经最喜欢的饭菜也失去了兴趣,觉得它们油腻腻的,难以下咽。付子轩扒拉了两口,就放下筷子说自己吃不下了。付子轩妈妈担心地看着他日渐消瘦且发黄的身体,心中顿时涌上一阵不安。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带孩子去医院看看。

急诊医生在接到付子轩后迅速对他进行了身体评估,发现他皮肤多处瘀点,肝区叩痛阳性,肝肋下3cm,质韧,脾轻度肿大。于是赶紧安排了血生化、腹部B超、腹部MRI等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520 U/L,谷草转氨酶280 U/L,总胆红素130 μ;腹部超声:肝脏弥漫性肿大,回声增强。诊断为急性肝衰竭。

付子轩的妈妈看着检查报告单上“肝衰竭”三个字,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这怎么可能啊?她难以置信地把检查结果反复查看,因为她实在不敢相信自己的儿子竟然会患上肝衰竭。没一会儿,她瘫坐在地上撕心裂肺地拉着医生哭喊道:“医生,这到底是为什么啊?我的儿子才6岁啊,平时吃穿用度我都是给他最好的,身体也一向健康得很,怎么就肝衰竭了呢?”

医生听后也是一头雾水,肝衰竭通常发生在患有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身上,像付子轩这样年纪轻轻的未成年人,且本身没有任何肝脏疾病的,还是少之又少。但疾病绝非无缘无故突然发生的,于是医生又仔细询问了付子轩近段时间以来的饮食、作息、生活习惯以及用药情况。没想到,原因竟出在哌甲酯上!

得知真相的医生痛心疾首地说道:“你们是怎么当父母的?怎么能犯这种低级错误呢?哌甲酯确实是治疗多动症的良药,孩子的生活方式看起来也没什么问题,但偏偏是你们忽视了两个致命的错误!正你们忽略了哌甲酯这两点用药关键,这才酿成了这一桩惨剧啊!”

第一,长期未监测肝功能,忽视哌甲酯的潜在肝毒性风险。

原来哌甲酯的代谢主要依赖于肝脏,而肝脏功能尚不成熟的儿童,在代谢负担加重的情况下,更容易受到药物毒性的影响。尤其是在长期服用的背景下,如果缺乏对肝功能的常规检测,孩子的肝脏可能在“无声无息”中逐步受损。肝脏作为人体最沉默的器官之一,在早期受损阶段往往不会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皮肤发黄、尿色加深、食欲减退等表现时,往往已经发展为中重度肝损伤,甚至可能是肝衰竭的临界状态。

根据临床药物监测指南,哌甲酯等中枢兴奋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肝功能、血压、心率和体重等指标,特别是在治疗初期、调整剂量阶段或持续治疗超过6个月的情况下,更应每1~3个月进行一次肝功能检查。然而,现实中不少家长在看到孩子服药后行为改善,就误以为“一切正常”,忽视了潜在的毒性风险。

付子轩的父母正是如此。自从孩子开始服药后,学习成绩提高、课堂表现明显改善,他们便放松了原本紧张的关注,没有带他回医院进行过任何一次生化检查。也因此,当他出现“尿色变深、皮肤发黄、胃口变差”等肝损前兆时,已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最终发展为急性肝衰竭,后果极其严重。

第二,用药方式机械照搬说明书,未根据体重和代谢能力动态调整剂量。

哌甲酯的用量不能“一成不变”。儿童用药最大的特点就是必须随着孩子的身高、体重、发育水平而动态调整剂量。但现实中,不少家庭在拿到最初的处方后,只顾着按时服药,却忽视了后续“评估—调整—复查”的重要环节。特别是一些家长对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够了解,认为“孩子吃了没事就代表安全”,长期使用原始剂量,结果反而因未适应孩子发育变化,导致剂量悄然过量,肝脏负担大大加重。

自从付子轩确诊ADHD并开始服药后,近一年间他从6岁长到了7岁,体重增长了4公斤,身高也有了明显变化。但哌甲酯的剂量却始终未做调整,也未做过血药浓度监测。要知道,即便每日摄入剂量未变,随着孩子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改变,实际“每公斤体重药物摄入量”已显著上升。这种“静态服药+动态成长”的错配,极容易造成药物在体内的慢性蓄积,进而引发肝脏等器官的毒性反应。

更可怕的是,肝脏损伤在早期几乎不引起警觉,直到转氨酶爆表、胆红素升高、肝细胞功能崩溃,孩子才开始表现出乏力、恶心、黄疸等症状,此时往往为时已晚。肝脏的“代价”,往往是在父母完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被默默吞下的。

哌甲酯不是“可怕的药”,它在临床中帮助了成千上万名多动症孩子。但再好的药物也需要科学使用,否则就可能变成伤害健康的“慢性炸弹”。孩子的治疗离不开药物,更离不开家长对用药安全的持续关注。只有真正了解每一次处方背后的意义,家长们才能守护孩子的健康不止于行为的改善,也包括身体的完整。

(注:《回顾:广州6岁男孩患多动症 坚持吃哌甲酯一年后,情况如何了?》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

来源:三秦医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