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通过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这一消息在预制菜行业激起千层浪。其中,将餐饮门店预制菜使用情况纳入信息披露范畴,尤为引人注目,它为解决预制菜行业现存诸多问题,提供了关键突破口。
近期,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通过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这一消息在预制菜行业激起千层浪。其中,将餐饮门店预制菜使用情况纳入信息披露范畴,尤为引人注目,它为解决预制菜行业现存诸多问题,提供了关键突破口。
预制菜行业发展迅猛,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850亿元,同比增长34.2%。但在蓬勃发展背后,却是乱象丛生。由于缺乏统一标准,预制菜定义模糊不清,消费者难以判断哪些属于预制菜。部分商家更是借此“浑水摸鱼”,偷偷使用预制菜却不告知消费者,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此前罗永浩质疑西贝事件,正是这一矛盾激化的体现,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息不透明表达出强烈不满。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标草案的亮点愈发凸显。它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分类、原料、加工工艺、贮存运输及检验方法,首次提出“不添加防腐剂”等强制性指标,牢牢守住食品安全底线,为监管执法提供了有力依据。在信息披露方面,草案要求餐饮门店对预制菜的使用情况进行披露,这一举措直击行业痛点。
实际上,已有地方进行了积极探索。广东作为预制菜产值第一大省,出台多项地方标准,规范预制菜标识;湖南推动餐饮门店“主动公示”预制菜使用情况。这些实践充分证明,透明化不仅能保障消费者权益,让消费者吃得明白、放心,还能反向促使商家诚信经营,推动企业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比如广东的地方标准,对预制菜术语进行规范,采用多种分类方式涵盖不同类型预制菜,还将粤菜特色烹饪工艺纳入其中,让预制菜在传承地方美食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更是要求清晰标注产品名称、原料投料量、食用/烹饪方法等,方便消费者全面了解产品信息。
然而,目前透明化落地仍困难重重。商家出于多种因素考量,公示意愿普遍较低,且缺乏全国性强制法规支撑,使得推动预制菜信息明示工作举步维艰。但这些难题不应成为阻碍行业进步的借口。未来,国标应尽快完善细则,进一步明确披露的具体方式、程度等关键内容。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对隐瞒信息的商家依法严惩,形成强大威慑力。同时,积极引导行业认识到,主动透明是赢得消费者信任、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毕竟,只有当消费者真正拥有知情权和选择权,预制菜行业才能摆脱当前的信任困境。
策划:李永 鹿伟民 执行策划:高明 刘娜 本期执笔:岳红磊
本文来自【爱济南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