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晁公溯(1116—1176),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宋代昭德晁氏家族名流。其先祖可追溯至汉大夫晁错,家族世代显赫,五世祖晁迥、高祖晁宗悫等皆仕宦显达。
晁公溯(1116—1176),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宋代昭德晁氏家族名流。其先祖可追溯至汉大夫晁错,家族世代显赫,五世祖晁迥、高祖晁宗悫等皆仕宦显达。
本文晁公溯的五首诗作:《层楼》描绘了登高望远的壮阔景象,从山顶落日、山谷长风到遥远的吴天蜀水,视野开阔,但结尾却转为对洞庭湖白浪青枫的忧虑,壮美中暗藏不安。《书斋》展现了一位官员的清闲生活,他满足于书斋里的宁静,听风听雨,以满屋书籍为伴,心境平和自得。
《秋江》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小画,捕捉了秋江清澈碧绿、白鸟飞去、落日与红枫相互映衬的美丽瞬间,清新而富有生机。《天寒》通过描写冬日严寒、饮酒取暖的感受,抒发了身处困境时对故乡的思念和内心的抱负,情感曲折而有力量。
最后,《观雨》则生动记录了一场从高阁上看到的急雨,描绘了乌云、急流的威力,以及雨后江水暴涨、淹没两岸的情景,充满动态和力量感。
独立层楼上,遥看众壑中。
山头冠落日,谷口吸长风。
云雾吴天接,江湖蜀柁(duò)通。
只今洞庭岸,白浪没青枫。
这首诗写登高望远。开头很简单,“独立层楼上”,交代了地点和动作,一个人站在高楼上。目光自然投向远方,“遥看众壑中”,看到的是群山万壑。
颔联两句写得很生动。“山头冠落日”,夕阳落在山顶,像给山戴上了一顶帽子。“冠”字用得尤其好,把静态的落日写活了,赋予山一种威严感。同时,“谷口吸长风”,山谷像是张开了大口,在吸纳着长风。“吸”字也极具动态,能让人感受到风的流动和力量。这两句对仗工整,描绘出壮阔的傍晚山景。
接着,诗人的视线放得更远。“云雾吴天接”,云雾迷蒙,一直连接到遥远的吴地天空。“江湖蜀柁通”,江河湖泊的水路,可以通向四川。“柁”是船舵,这里借指船只,暗含水路交通的畅达。这两句点出了空间的广阔,从眼前的山峦扩展到吴、蜀之地,气象宏大。
诗人站得高,看得远,心胸也随之开阔。这里或许让人想到杜甫《望岳》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同样是登高望远,展现天地的广阔。
然而,结尾一句却陡然转折,情绪低沉下来。“只今洞庭岸,白浪没青枫。”诗人似乎收回了远眺的目光,聚焦到洞庭湖岸边。眼前是什么景象呢?白茫茫的大浪,淹没了岸边的青枫树。这景象是触目惊心的。
青枫本是秋景中常见的点缀,有色彩,有生机。但现在被白浪吞噬,暗示着一种破坏性的力量。这或许是实景,当时洞庭湖水患严重。也可能寄寓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壮丽山河之下,潜藏着危机和不安。
就像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描绘的盛景之下,也隐藏着“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兴亡之叹。这首诗由开阔雄壮,转为深沉忧虑,结尾有力,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全诗语言精练,意境开阔,结句尤其引人深思。
廷尉已执天下平,更出一节令循行。
时清断狱岁在减,小臣何功君圣明。
纸窗风破夜自语,瓦沟雨来寒有声。
官閒无事但宴坐,满室惟对书纵横。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宋代官员在书斋中的闲适生活和内心感受。开头两句,诗人先交代了大的背景。“廷尉已执天下平”,廷尉是掌管刑狱的官员,他主持司法,使得天下太平。朝廷又颁布了新的法令,让官员们去各地巡查执行。这说明当时政治比较清明,法制在逐步完善。
紧接着,诗人具体描述了这种清明带来的结果。“时清断狱岁在减”,社会安定,需要判决的案子逐年减少。这对一个地方官来说,是好事。但诗人很谦虚,他说“小臣何功君圣明”。我这个小官有什么功劳呢?这都是因为君王英明啊。
这既是臣子对君主的颂扬,也可能带有一丝自得,为自己身处这样一个时代感到庆幸。这种心态,在古代士大夫中很常见,比如欧阳修写《醉翁亭记》,也是在政绩之外,寄情山水,表达一种与民同乐、天下太平的喜悦。
然后,诗歌的焦点从外部环境转向了诗人的书斋内部。“纸窗风破夜自语”,夜晚,风吹动着破旧的纸窗,发出沙沙的声响,好像在自言自语。“瓦沟雨来寒有声”,雨水滴落在屋瓦的沟槽里,带来了寒意,也带来了清晰的声响。这两句写得非常细致,很有生活气息。
风声、雨声,衬托出书斋的安静,也带出了一点点清寒萧索的意味。这让人想到陆游诗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种对细微声响的敏感捕捉。
最后两句,诗人直接写自己的状态。“官閒无事但宴坐”,因为公务清闲,没什么要紧事,就只是静静地坐着。“宴坐”这个词,有点接近于打坐、静思的意思。
那么,他静坐时面对什么呢?“满室惟对书纵横”。整个房间里,只有纵横交错摆放着的书籍。这就是他闲暇时的伴侣。这是一种典型的文人生活,在安静的环境中,以书为友,寻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这首诗语言平实,情感真切,展现了诗人身处清明之世,虽官职不高,却能在书斋中自得其乐、安贫乐道的心境。
秋江水清不胜绿,还与汉江颜色同。
望中白鸟忽飞去,落日丹枫相映红。
这是一首描绘秋江景色的绝句,篇幅虽短,意境却很优美。开头一句,“秋江水清不胜绿”,写秋天的江水。秋水通常是清澈的,但诗人说它“清不胜绿”,清澈得呈现出深邃的绿色。“不胜”两个字,强调了绿色的浓郁和饱满。这种绿,不是春天的嫩绿,而是沉淀积累的碧绿,是秋水独有的韵味。
诗人觉得这种颜色似曾相识,“还与汉江颜色同”。他大概见过汉江的水,觉得眼前的秋江和汉江一样碧绿。汉江以水质清澈闻名,诗人这样一比,更突出了眼前秋江水的清冽可爱。
第三句,“望中白鸟忽飞去”,视线从江水移到了水面或岸边。正在眺望的时候,一只白鸟突然从视野中飞走了。“忽”字用得很有动态感,打破了画面的宁静。
白鸟的颜色,和碧绿的江水形成对比,非常醒目。它的飞去,给画面增添了一丝动感,也可能带有一点点怅惘。这让人想起王维《鸟鸣涧》里的“月出惊山鸟”,也是用鸟的活动来反衬环境的幽静。
最后一句,“落日丹枫相映红”,描绘了傍晚时分的色彩。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江面上,也照亮了岸边的枫树。秋天的枫叶是红色的,像丹砂一样。“丹枫”在落日的映照下,显得更加艳丽。落日的红、枫叶的红,与之前碧绿的江水、飞走的白鸟,构成了一幅色彩丰富、动静结合的秋江晚景图。
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是写秋日枫叶之美,但晁公溯这里是把落日和丹枫放在一起写,色彩的渲染更加浓烈。整首诗就像一幅精美的山水小品,寥寥几笔,就勾画出秋江清澈、明丽、富有生气的景色。语言清新自然,画面感很强,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树头谡谡(sù)风声来,
木叶已尽吹黄埃。
是时霜飞万瓦白,晓雾欲破晨光开。
严天御寒惟酒可,急唤江南鹦鹉杯。
一杯未尽醉色起,红入两颊惊春回。
惟愁风守不少贷,酒力未解还相催。
遥瞻浮云蔽北极,故乡何在心悠哉。
茂陵先帝傥见梦,敢不奏记通天台。
这首诗写在寒冷天气里的感受和思绪。开头描绘了一派严寒景象。“树头谡稷风声来”,风吹树梢,发出谡谡(形容风声)的声响。听觉描写,突出了风的猛烈。“木叶已尽吹黄埃”,树叶都掉光了,风吹起的是地上的黄土。视觉上显得萧瑟荒凉。
“是时霜飞万瓦白”,这时候,霜降得很重,千家万户的屋瓦都铺上了一层白色。“晓雾欲破晨光开”,早晨的浓雾将要散去,天光才刚刚亮起来。这几句,从声音、景象、颜色等多个角度,渲染出冬日清晨天寒地冻的气氛。
面对如此严寒,“严天御寒惟酒可”,诗人觉得只有喝酒才能抵御这寒冷。于是,“急唤江南鹦鹉杯”。鹦鹉杯是一种珍奇的酒杯,可能来自温暖的南方,更增添了一份饮酒的情趣。
诗人急切地要喝酒取暖。效果如何呢?“一杯未尽醉色起,红入两颊惊春回”。一杯酒还没喝完,醉意就上来了,脸上泛起红晕,暖意融融,仿佛春天突然回来了。“惊春回”三字,写得很有趣,把酒后身体发热、面色红润的状态比作春天降临,既夸张又生动。
然而,酒带来的温暖和慰藉是短暂的。“惟愁风守不少贷”,只担心那守在外面的寒风一点也不肯宽容。“贷”是宽恕、放过的意思。寒风依旧猛烈。“酒力未解还相催”,身上的酒力还没完全消退,寒气又逼迫过来了。这种短暂的温暖和持久的寒冷形成对比,更显出冬日的难熬。
身体的寒冷,容易引发内心的感怀。诗人“遥瞻浮云蔽北极”,抬头望天,看到浮云遮蔽了北极星。“北极”在古代常用来比喻京城、朝廷。浮云蔽日,可能暗示着朝政不明,或者自己与朝廷的阻隔。
于是,诗人不禁“故乡何在心悠哉”,思念起故乡,心情忧虑而悠长。这思念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家乡,可能也包含了对仕途、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最后两句,诗人驰骋想象。“茂陵帝傥见梦”,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这里代指汉武帝。如果能在梦中见到汉武帝这位雄才大略的先帝,“敢不奏记通天台”。通天台是汉武帝建造的求仙之所,据说可以通达上天。
诗人想象自己像当年的司马相如一样,如果能见到先帝,一定要写一篇奏记,通过通天台呈送上去,陈述自己的心志和抱负。司马相如曾作《大人赋》,希望得到汉武帝赏识。
诗人引用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虽身处寒冷僻静之地,仍心怀天下,渴望有所作为的复杂心情。这首诗从写景、饮酒,到抒发乡愁、国忧和个人抱负,层层递进,情感曲折,结尾尤其显得苍凉而有气魄。
高阁前临野外村,坐看急雨洒山根。
黑云合沓(tà)奔崖暗,
白水崩腾赴硖(xiá)喧。
已快修渠通草径,稍清瘴土净柴门。
晚来更报兴江涨,津北津南没旧痕。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一场从高阁上观察到的急雨过程及其影响。开头交代了观雨的地点和视角。“高阁前临野外村”,诗人身处一座高高的楼阁上,前面正对着郊外的村庄。视野开阔,适合观景。
“坐看急雨洒山根”,他就坐在这里,看着骤然而来的大雨,猛烈地泼洒在远处的山脚下。“洒”字用得很形象,写出了雨的力度和范围。
接下来两句,具体描绘雨势的猛烈和景象的壮观。“黑云合沓奔崖暗”,乌云层层叠叠(合沓)地聚集过来,奔涌着压向山崖,使得山崖一片昏暗。视觉上极具压迫感。
“白水崩腾赴硖喧”,大雨汇成的白色水流,汹涌奔腾着冲向峡谷(硖),发出巨大的喧嚣声。听觉和视觉结合,写出了山洪暴发的惊心动魄。这两句对仗工整,用词精准,“合沓”、“奔”、“崩腾”、“赴”、“暗”、“喧”等字眼,都极力渲染了暴雨的声势和威力。
大雨过后,往往带来一些变化。“已快修渠通草径”,大雨冲刷,正好疏通了淤塞的沟渠,连通了荒草丛生的小路。“快”字写出了雨水冲刷的畅快感。“稍清瘴土净柴门”,雨水也稍微清洗了南方湿热之地容易产生的瘴疠之气,洗净了农家简陋的柴门。
这两句写的是雨的好处,它有疏通、清洁的作用,给环境带来一些改善。这体现了诗人细致的观察和一种积极的态度,看到了自然力量破坏性之外的一面。
然而,雨势并未就此停止。“晚来更报兴江涨”,到了傍晚,传来消息,江水因为这场大雨而暴涨了。“津北津南没旧痕”,无论是渡口的北岸还是南岸,都被上涨的江水淹没,原来的景象、痕迹都看不见了。“没旧痕”三字,暗示了洪水的威力之大,足以改变地貌,也可能带来灾害。
结尾这一笔,使得全诗的意境更加完整,既写了雨的壮观、雨的好处,也写了雨潜在的威胁。整首诗层次分明,描写生动,动感十足,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以及对雨后景象变化的关注。语言遒劲有力,画面感极强。
来源:剪短发的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