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到桂香漫过窗台的九月,第四十一个教师节悄然而至。站在教室门口,看着孩子们眼底跳动的光,忽然惊觉,这已是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第七个教师节。时光像一本摊开的作文本,满是孩子们歪歪扭扭的笔迹,却藏着无比动人的故事。
又到桂香漫过窗台的九月,第四十一个教师节悄然而至。站在教室门口,看着孩子们眼底跳动的光,忽然惊觉,这已是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第七个教师节。时光像一本摊开的作文本,满是孩子们歪歪扭扭的笔迹,却藏着无比动人的故事。
还记得初执教鞭那年,我攥着课本的手止不住地抖。第一堂语文课教“师”字,我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前排的小墨举着小手问:“老师,那您会像妈妈一样陪我们玩吗?”一句话让我瞬间慌了神——原来比起“教知识”,孩子们更需要“被陪伴”。后来的日子里,我陪他们在操场追着风读古诗,在教室用彩纸折出课文里的“小蚂蚁”,慢慢才懂,语文课堂从不是冰冷的板书,而是把课本里的文字变成和他们一起经历的故事。
想起第一次带他们写《我的老师》,有个孩子在作文里写:“老师的声音像春天的雨,把生字都浇得发芽了。”那时我总执着于让他们背修辞手法、写段落大意,直到某天批改作文,看到一个女孩在作文本里写:“今天老师蹲下来听我读课文,我一点都不紧张了。”才忽然明白,语文从来不是课本里的标准答案,而是蹲下来的倾听,是把“爱”字拆成笔画时,告诉他们“这一撇一捺,是心里装着别人”。这些年,我教他们认识汉字的温度,他们却用行动教会我,教育是双向的奔赴——我把知识写在黑板上,他们把温暖藏在课间递来的润喉糖里,藏在看到我疲惫时主动安静的课堂里。
课间操时,有个孩子攥着我的衣角,将一张折成星星的纸条塞给我,小声说:“老师,这是我攒了一周的话。”展开纸条,上面写着:“您讲《走月亮》时,我觉得您也想尝一口月亮;您批评我调皮时,眼睛里没有生气,只有担心。”看着那些稚嫩的字迹,忽然想起七年前刚当班主任时,我总在深夜里焦虑:怎样才能教好他们?怎样才能让他们喜欢语文?如今才懂得,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教会”,而是“陪伴”——陪他们读诗时想象远方,陪他们写日记时梳理情绪,在犯错后学会道歉。教育就像一盏灯,不必刻意照亮远方,只要温柔地照亮他们脚下的路,就够了。
下课时,孩子们排着队跟我问好,一声声“老师节日快乐”像小铃铛般清脆。望着他们蹦蹦跳跳远去的背影,忽然觉得,这七年的班主任生涯,哪里是我在照亮他们?分明是他们用纯粹的光,点亮了我教育生涯里的每一个日子。那些被粉笔灰染白的衣角,因批改作业而酸涩的眼睛,在看到他们笔下长出童趣的文字、眼里闪着自信的光时,都化作了心里最柔软的满足。
这个教师节,没有隆重的仪式,却有满室桂香和孩子们的真心。原来做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最珍贵的礼物从不是荣誉证书,而是多年后某个孩子想起小学时光时,会说:“我记得有个老师,曾陪我读过诗,听我诉说心里话。”往后的岁月,我依然想做那盏温柔的灯,在孩子们的童年里静静亮着,陪他们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写成满是温暖的好文章。
来源:掌上曲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