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社交媒体风行“老祖宗的回答我挑战”。经AI软件二次创作后,李白、杜甫、颜真卿、李时珍等一众历史名人集体亮相,以夸张的表情、魔性的语言“出镜”解疑,再次触动现代人的文化DNA。
AI“复活”古人
有料有趣也得有边有界
□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于哲
据中新网报道,近日,社交媒体风行“老祖宗的回答我挑战”。经AI软件二次创作后,李白、杜甫、颜真卿、李时珍等一众历史名人集体亮相,以夸张的表情、魔性的语言“出镜”解疑,再次触动现代人的文化DNA。
最近,各行各业的“老祖宗”借助AI“复活”,以网感十足的语言向年轻人发出“灵魂拷问”。有网友调侃说:“历史知识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进入了大脑。”AI“复活”历史人物火起来,戳中了当下年轻人对“古今对话”的渴望。
苏州博物馆推出的“唐伯虎版回答我”视频的点赞量突破10万次,山东省文旅厅让“武松”推介齐鲁好景美食……这些作品通过AI生成虚拟人物,结合真实历史背景,用现代语言解答网友疑问,受到热烈回应。文旅部门借助技术打破文化传播的时空壁垒,让历史人物成为“活”的旅游推广大使,使文化符号更具亲和力。
此外,AI技术也被应用于教育领域。济南一位教师在教授《静夜思》时,用AI技术生成的李白虚拟形象与学生互动,这种创新教学方式将标准化学习转为个性化体验,通过沉浸式互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让学生们兴趣盎然。
近年来,AI“复活”已经不再是新鲜事,从让博物馆文物“动起来”到让历史人物“开口”,如何确保这一技术既能创新表达形式,又能坚守文化本真,是值得探讨的议题——夸张的表演是否消解了历史厚重感?娱乐化表达是否会扭曲文化内涵?对此,要清醒认识到,技术只是载体,AI“复活”古人的创作内容应严格遵循史实,历史人物和逝者的形象、言论不应被随意篡改或过度娱乐化。比如,某视频让秦始皇推销长城瓷砖、让屈原为粽子代言,如此“魔改”历史人物,急功近利,毫无边界,是对文化的亵渎。
同时,平台应加强对AI生成内容的审核,尤其是涉及历史人物或逝者的内容,确保其符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在追求效率与效益的同时,必须引导公众在娱乐狂欢中保持理性,守护创作生态的纯净与健康。唯有以学术研究为根基,使技术扎根于核心内容,技术才能避免沦为昙花一现的娱乐工具,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桥梁。
站在数字文明的门槛上回望,文化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未来,如何在保持文化本真的前提下创新表达方式,如何平衡娱乐性与教育性,将是关键课题。当科技与人文真正共生,传统文化将在数字时代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触动一代代人的文化DNA。
编辑:孙冠芳
一审:马慧丽 二审:孙瑞永 三审:王桂林
来源:新派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