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剖白《平凡的世界》创作历程时,他不仅揭开了一部文学巨著的诞生秘辛,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关于平凡与不凡的深刻辩证法。这部被誉为“创作日记”的作品,成为了解读《平凡的世界》的一把钥匙,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黄土高原上既粗糙又细腻、既局限又辽阔
当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剖白《平凡的世界》创作历程时,他不仅揭开了一部文学巨著的诞生秘辛,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关于平凡与不凡的深刻辩证法。这部被誉为“创作日记”的作品,成为了解读《平凡的世界》的一把钥匙,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黄土高原上既粗糙又细腻、既局限又辽阔的宇宙核心。
路遥的世界确乎是平凡的——他笔下的人物不是史诗中的英雄,而是被生活重压弯了腰的普通人。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田晓霞、郝红梅……这些在命运长河中挣扎的普通人,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真实的人物群像。然而路遥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从未将平凡等同于平庸,而是在每一个平凡生命的裂隙中,寻找那不平凡的人性光辉。
怀揣梦想
《人生》发表后,他的生活一团乱。一年后电影上映,舆论更加沸腾,让他完全成了一个名人。
各种媒体想要采访他,亲人觉得他无所不能,很多人上门求他办事。
《人生》的成功,虽然给路遥带来了荣耀和成就感,但绝非那种虚荣感。他只是兴奋于自己的成绩被认可,但却不喜欢那些鲜花和红毯的虚浮。
他希望自己能够尽快的重新投入到另一种无比沉痛的劳动中。
他打算在有生之年,写一部更加宏大的巨著。他定下的目标是,100万字。
一字未写,先阅读了一年。
那样的生活才让他感到充实。这些想法很像《平凡的世界》里面孙少平。
孙少平这个连“丙菜”都吃不起的农村青年,却在破旧的教室里、在煤矿的工棚里,通过书籍发现了一个广阔的精神世界。
他的梦想最初很简单——看看双水村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这个梦想支撑着他忍受背石头的剧痛,支撑着他在煤矿深处挥汗如雨。
像孙少安,虽然为了家庭而放弃了学业,也仍旧在自己有限的认知里,不限努力,超越同龄人。
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写道:“只有一个人对世界了解得更广大,对人生看得更深刻,那么,他才有可能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和困苦有更高意义的理解。”这句话恰恰解释了为什么孙少平能够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保持精神的丰盈。他的梦想不是空洞的幻想,而是一种对更广阔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正是这些怀揣梦想的普通人,让《平凡的世界》充满了向上的力量。
梦想不是奢侈品,而是困顿生活中的必需品;不是现实逃避,而是对更好现实的建构。
是的,哪怕你出身在底层,也可以怀揣梦想。
不论我们出身如何,境遇如何,都有权利追求梦想。
执着追求
有了梦想只是开始,执着追求才是梦想照进现实的关键。
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详细记述了自己创作《平凡的世界》时的艰辛过程——长达六年的准备和写作,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与孤独和病痛作斗争。
这种执着精神同样体现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
在他孤独的创作的生活中,老鼠成了他唯一的伴。
第一部20万字的初稿完成时,他内心无比激动。
但还需要第2遍的抄稿。
在没有电子设备的年代,路遥完全靠手抄来完成工作。
体力不支的时候,他连走路都艰难,需要扶着栏杆才能一步步向前挪动。
别说要写20万字的作品了,就算让我们现在徒手抄写20万字的作品,也很少有人能够坚持下来。
可是路遥就像一个虔诚的信徒,一字一字的抄写着自己的人生《圣经》。
像《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初到荒原,脊背都烂掉了,也决不回头。
为了看书,宁愿生活在没有门窗,未盖完的楼里生活,让哥哥和喜欢的女孩都为之心痛,可是他自己却甘之如饴。
执着不是一蹴而就的英雄主义,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不是没有犹豫和退缩,而是在犹豫退缩后仍然选择前行。
接纳命运
路遥的童年十分悲苦,他家境贫寒,父母养活不了他,将他送给了大伯。他独立的人生也就是从7岁那年被送走开始的。
路遥从童年开始,就一直生活在十分贫困的环境里,他对物质的欲望一直很低,很容易满足。
因为沉重的写作日常让他体力不支,抽烟太多让他肺部疼痛。
写到后面,路遥的身体已经糟糕透顶,几乎全是凭着毅力在写。
最终,路遥以耗尽生命的代价创作出了一部百万字量级的作品《平凡的世界》。
他只管完成,并不在意结果。
完成的一刻,他将笔扔出窗外,洒脱而轻松。
1991年,路遥的这部《平凡的世界》获得中国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可是他没有钱去领奖。
向弟弟借钱时,弟弟开玩笑说:“你可千万别得诺贝尔文学奖,我可给你找不来外汇。”
虽是玩笑话,却又觉得这样的玩笑如此凄凉。
就在路遥获奖的第二年冬天,他离开人世,享年43岁。
《平凡的世界》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或许不在于人物最终取得了多大成就,而在于他们如何与命运和解,在局限中开辟生命的可能。
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反思:“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
孙少平最终没有成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他仍然是一名普通矿工,甚至因救人而面部毁容。
但他接纳了自己的命运,在平凡岗位上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他对命运的理解已经超越了个人得失:“他永远是这样一种人:既不懈地追求生活,又不敢奢望生活过多的酬报和宠爱,理智而清醒地面对着现实。”
接纳命运不是认命,而是在认识局限的基础上寻找可能;不是放弃追求,而是调整追求的方式和目标。
真正的勇者既能够奋力追逐梦想,也懂得在适当的时候与命运和解。
结语:
这部作品之所以历经三十年而不衰,正是因为它触碰了中国普通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路遥的世界观既现实又理想,既承认局限又相信可能。
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没有取得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但他们都在平凡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种价值观在当下这个崇尚成功和效率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必要。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路遥的这句话道出了《平凡的世界》的真谛
。生活的价值不在于最终达到了什么高度,而在于奋斗的过程本身;不在于改变了多少世界,而在于是否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困境和希望,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挣扎和追求。
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人都可以怀揣梦想,执着追求,并在必要时与命运和解。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起点和终点,而过程中的坚持与创造;不在于外在的辉煌,而在于内心的丰盈与平静。
这或许就是路遥留给我们的最宝贵遗产:在平凡的世界中,活出不平凡的生命姿态。
所以不管你多么平凡普通,内心都要怀揣梦想,拼尽全力,书写自己平凡但不平庸的一生。
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命运。
来源:奋力成长的女書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