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则来自家长群的对话截图,最近悄悄在各个平台传播开来。河北邯郸某高中通知收取2790元教辅材料费,一位家长在群里谨慎地问了句:“能不能稍微说一下这钱具体是买什么?”不料很快收到班主任的回复:“请电话沟通,不要发群或者网络平台,以免影响孩子以后上学、考研、考公、
一则来自家长群的对话截图,最近悄悄在各个平台传播开来。河北邯郸某高中通知收取2790元教辅材料费,一位家长在群里谨慎地问了句:“能不能稍微说一下这钱具体是买什么?”不料很快收到班主任的回复:“请电话沟通,不要发群或者网络平台,以免影响孩子以后上学、考研、考公、考编。”
就是这短短两句话,像一根刺,扎进了成千上万家长的心。很多人说看得后背发凉——这哪是提醒,分明是裹着礼貌外衣的警告。话题迅速升温,评论区成了大型诉苦现场:“还不是怕孩子被针对?”“谁敢拿孩子的前途冒险?”“这么多年,我们除了沉默还能怎样?”
事实上,这件事之所以引发剧烈共鸣,是因为它根本不止于一位老师、一所学校、一笔糊涂账。它扯开了当下教育中一个长期隐痛:那份名为“自愿”的订购单,那种“不敢问、不敢说、不敢反对”的家长困境。
细细想来,事件中有几个再熟悉不过的套路。首先是一笔近三千元的费用,名目不清、明细缺失,只有一句模糊的“教辅费”。放在今天,多少家庭得精打细算才挤得出这笔钱?而更让人无力的是,当你试图弄明白钱去哪了,得到的却不是解释,而是一句“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提醒。
这哪是沟通?这分明是堵嘴。它精准地利用了家长最深的焦虑:怕孩子被冷落、被边缘化、被贴上“麻烦制造者”的标签。多少家长在这句话面前低了头、转了账,不是认同,而是不敢赌。
可这样的事情,国家真的不管吗?并不是。早在几年前,教育部就明令严禁强制购买教辅材料,强调必须自愿、公示、透明。一科一辅、自愿选购,是写进政策文件的底线。但现实中,“自愿”常常变味成“被自愿”,“公示”成了走过场。嘴上说能选,实际全班都订;说是电话沟通,实则单方面通知。政策和执行之间,隔着一道厚厚的墙。
也有人问,那为什么不去投诉?道理谁都懂,可一旦想到自己的孩子还要在这个老师班上待下去,还要在这个学校继续学业,大多数家长只能选择忍。不是他们懦弱,而是现实的权力结构面前,个人太难扛得住隐性报复的风险——调个座位、少次提问、冷淡对待,哪一样都足以让孩子难受,却哪一样都难拿到台面上说。
但我们应该就此认输吗?也不尽然。每一次这样的曝光,每一轮这样的公众讨论,其实都在推动改变的发生。越来越多地区建立匿名举报渠道、强化督导检查,也有越来越多家长学会保留记录、联合发声、理性投诉。光明正大地收费、清清白白地育人,本不该这么难。
说到底,教育不只是孩子的功课,更是社会的镜子。当我们谈论一笔教辅费、一句警告时,我们其实是在追问:教育能不能更干净一点、更公平一点?家校之间能不能多些信任、少些威胁?答案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一次关注、每一次发声、每一次不愿沉默的选择里。
最后我想问问各位家长,你是否也经历过“敢怒不敢言”的收费?你是否也担心孩子被区别对待?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每一次发声,也许不能立刻改变什么,但至少,我们不再沉默。
来源:子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