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一次提了卤味,咱们继续聊一聊吃。不写多“高大上”的美食,就扒一扒普通的,但大众不了解的,比如黄糕。
上一次提了卤味,咱们继续聊一聊吃。不写多“高大上”的美食,就扒一扒普通的,但大众不了解的,比如黄糕。
一说黄糕,大家可能会理解成黄米做的,或者年糕。但是有首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个黍,是北方五谷,磨面做出来的就叫黄糕,没见过的不会吃。
吃黄糕有讲究,不能嚼,越嚼越咽不下去,黄糕泡烩菜,或者炖肉,一起吃下去。还有地方是油炸糕,寓意步步高升,所以早年间节日吃。不过有的地区,主食黄糕。
今天就趣话黄糕的历史,让不了解的朋友一睹为趣,看一看它究竟有什么过往。
一、周礼黍香:祭祀台上的金疙瘩
《诗经》里"彼黍离离"摇动的不仅是亡国之叹,更是周天子的饭碗。《礼记》明载祭祀规格:"天子社稷皆太牢,黍稷以祀"。这黄澄澄的黍米糕,当年可是摆在周王祭坛上的头牌供品,您今天嫌它噎嗓子,搁三千年前得磕头才能闻个香!
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黍面团",裹着芦苇叶躺在陶甑里,考古学家说这是最古老的黄糕化石。
更绝的是《齐民要术》记载的"糗饵粉糍":把蒸熟的黍米捶打成团,分明写着"黄糕制作指南"。难怪《西游记》里唐太宗给唐僧饯行,特意赐"黄金糕",吴承恩怕是偷看了古人食谱。
二、汉唐筋骨:戍边将士的硬通货
汉代居延汉简记着戍卒口粮:"黍三石,盐二升"。霍去病远征匈奴,士兵怀里揣的不是馒头,而是能扛风沙的黍米糕。
敦煌莫高窟壁画里,扛着粮袋的商队腰间别着黍饼——这玩意儿搁丝绸之路上,比铜钱还保值,遇水能泡软,遇火烤更香。
李白"烹羊宰牛且为乐"的宴席上,必有一盘"金粟糕"佐酒。杜甫"饥卧动即向一旬"啃的黍饼,跟今天陕北老汉揣的油糕是同宗。
最绝是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黍米糕,千年不腐,掰开还能见着枣泥馅儿,西域胡商怕是拿它当"古代压缩饼干"。
三、宋元奇变:黄糕七十二变
《东京梦华录》里早市叫卖"旋切黍糕",这"旋"字藏着玄机——汴梁小贩把黍米团子架在转轮上,边转边削片,浇上杏酪,堪称北宋版"黄糕刺身"。
元代《饮膳正要》记载御膳房秘方:"黍米粉合羊髓作糕,赐名金玉羹",敢情忽必烈打仗时,怀里揣的是高钙黄糕。
山西应县木塔藏着辽代《杂字》抄本,其中"糕糜"做法令人拍案:黍米蒸熟捶打二百下,包入腌韭菜,油炸至鼓如皮球。
这不就是现在大同油糕的祖宗?难怪元好问写"应州油糕鼓膨膨,咬破才见胭脂红",说的就是这爆浆绝活。
四、明清江湖:一口糕里见众生
《随园食单》吐槽北方糕饼:"黍糕粗粝,非捶打不能成团"。袁枚不懂,这"粗粝"正是黄糕的精髓——河北蔚县打糕汉,光着膀子捶米时要喊号子:"一捶风调雨顺,二捶五谷丰登",把二十四节气都捶进糕里。
《燕京岁时记》记载九月九"黍糕会",北京人把黄糕做成九层宝塔,插茱萸当蜡烛。而大同婚俗更绝:新娘子要当众吞个二两重的素糕,噎得眼泪汪汪才算"有韧性,能持家"。
张库大道上的商队,怀揣的油糕能当银钱使——在草原换羊肉,在毛子那儿换皮货,一块糕顶十两银。
五、手作秘辛:老祖宗的揉捶哲学
雁北十三县,灯塔查到有这样的说法,不知现在是否还被记忆:
黍米浴:山西广灵黍泡足三天澡,河北蔚县黍要晒够九日阳
阴阳蒸:木甑铺沙布,大火攻三刻,小火焖半柱香
千捶功:青石案浇麻油,趁热捶打九百下,老把式说"少一捶不筋道"
塑形咒:手上沾化开的黄芥油,边捏边念"糕神糕仙,保我团圆"
《养小录》里藏着玄机:"打糕如驯烈马,刚柔并济方成器"。现在人用机器压糕,倒是快,可老辈人说"没了人气的糕,菩萨都不吃"。
六、糕里玄机:
祭祀玄学:雁北人供神糕要切九块,暗合"九宫格",糕顶必点朱砂痣
军事智慧:明长城戍卒发明"糕砖",黄糕切片晒干,守城时能当砖头砸敌,饿急眼了泡水就是饭
医药奇谈:《傅青主女科》用黍糕治产后虚,讲究"糕裹艾叶灸三焦"
江湖暗语:张家口马市上,糕里包铜钱是"现钱交易",包羊毛是"赊账三月"
最绝是五台山和尚做的"般若糕":黍米掺菩提叶粉,蒸出来碧玉色,吃前要念《金刚经》。难怪《清凉山志》说:"香客争食般若糕,不悟经/文也通窍"。
山河四省吃糕大比拼
晋南:河东黍米风雅派
《河东盐法志》里藏着秘密:"解州糕用井盐,运城糕掺柿霜"。晋南人吃黄糕讲究"三绝":
形绝:永济人把糕捏成鹳雀楼,三层夹枣泥,暗合王之涣"更上一层楼"
馅绝:闻喜煮饼的前身是"花糕",《直隶解州志》载"糕裹八宝,婚聘必备"
汤绝:新绛人泡糕的羊汤要加十味药材,掌柜的都说这是"张仲景留下的方子"
老话说"河东糕,娘娘腰",说的就是晋南黄糕软中带韧,跟杨贵妃的细腰似的——您要拿筷子夹,得用"玉环兜"手法,兜着糕底轻轻提。
晋中:老西儿的心机糕
太原府《阳曲县志》记载:"富家蒸糕九斤重,谓之‘久久高升’"。晋中人的糕里藏着八百个心眼子:
榆次油糕:包着"糖三角",咬开先流红白糖汁,再见玫瑰青丝,跟拆套娃似的
太谷商帮糕:糕底烙商号印记,光绪年间票号掌柜凭糕验身份,堪称" 食用的密码"
平遥守夜糕:除夕做的糕要掺艾草,说是能防僵/尸,说实话防饿更靠谱
最绝是祁县乔家大院的"转桌糕":三尺见方的黍糕雕着二十四节气图,转一圈吃一口,跟吃旋转寿司般讲究。
晋北:塞上硬核玩家
《大同府志》载:"边军制糕砖,垒灶可筑城"。晋北人吃黄糕,吃出了军事化作风:
大同油糕:非得油炸到鼓成球,老话"糕不爆,婚不妙",娶亲时专挑会爆的糕
朔州黍糕:掺三成莜面,摔地上能弹三尺高,号称"糕中蹦极冠军"
应县木塔糕:仿木塔结构垒九层,每层夹不同山珍,考古队在塔里发现过宋代的糕渣
雁北人放话:"没被黄糕噎哭过,不算真汉子!"当地相亲必考"空口干糕",能连吞三块不喝水,立马下聘礼。
河北:燕赵混搭王
《真定府志》记载:"滹沱河船工糕,可浮水作舟"。河北人吃黄糕有三奇:
保定驴肉糕:片糕卷驴肉,跟驴火抢生意,传说起源于给乾隆押运贡品的脚夫
张家口"糕船":把糕捏成船形,载满口蘑羊肉,专坑俄国茶商——"一船糕换一车皮"
蔚县剪纸糕:糕面用簪子刻花纹,清明祭祖时糕上能雕出整本《二十四孝图》
老保定人传授秘诀:"吃糕得配水疙瘩咸菜,这叫文武之道——糕噎得你翻白眼,咸菜齁得你直灌水。"
内蒙:草原糕霸
《绥远通志稿》爆料:"归化城以糕易马,三斤糕抵一匹走马"。内蒙人把黄糕吃成了金融产品:
呼和浩特"糕砖":压缩成砖块大小,牧民怀揣进沙漠,能当钱使能救命
包头矿工糕:掺炒米奶皮子,井下吃一块,顶六个时辰,矿工说"比骆驼还能扛饿"
鄂尔多斯婚礼糕:新郎得背九十九斤糕迎亲,美其名曰"爱如磐石重"
乌兰察布有句谚语:"好汉的腰刀,媳妇的糕",姑娘陪嫁的糕越硬,代表持家能力越强——敢情找对象是找"人肉捶糕机"啊!
终极奥义:一糕各表
晋南人笑晋北人:"你们那糕能砸核桃!"
晋北人回怼:"你们那软趴趴的算甚糕?喂猫呢!"
河北人劝架:"别吵了,尝尝俺们驴肉糕!"
内蒙人默默掏出糕砖,在晋冀两省目瞪口呆中,垒出了个微型长城...
这黄糕江湖的刀光剑影,可比《笑傲江湖》精彩——令狐冲来了都得拜师学"空口吞糕功"!
写在最后:
从周王祭坛到百姓炕桌,这口哽嗓子的黄糕,噎过霍去病的豪情,扛过玄奘的经箱,喂饱过走西口的汉子,也甜过新嫁娘的喜泪。
当我们在饭店嫌弃"黄糕太噎",可曾想起它曾是戍卒怀里的家书、商队囊中的路引?
大同火山群下的黍田还在摇晃,应县打糕汉的号子依旧响亮。下次见到黄糕,别急着下咽,先对着阳光照照,或许能看见三千年前周天子咬下的牙印,瞧见丝路商队留下的指温。
这口哽在喉头的千年温柔,正是华夏大地上最筋道的文明密码。
来源:灯塔小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