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法分子利用人们对官方政策的信任和对补贴的渴望心理作为切入点,编造许多极具迷惑性的虚假补贴通知,比如“高温补贴”“教育补贴”“就医补贴”等。在这个信心爆炸的时代,我们要用理性的眼光审视每一条消息,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去年以来,我国积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方案,原本的民生惠民政策,让不法分子浑水摸鱼,进行非法获利。
不法分子利用人们对官方政策的信任和对补贴的渴望心理作为切入点,编造许多极具迷惑性的虚假补贴通知,比如“高温补贴”“教育补贴”“就医补贴”等。在这个信心爆炸的时代,我们要用理性的眼光审视每一条消息,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一、迷惑性极高的“补贴类”骗局套路大拆解
1、以旧换新惠民补贴骗局
不法分子假借国家与民族的名义通过伪造官方文件、证件及印章等,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大肆宣扬所谓的“惠民补贴计划”。
在审核通过后,便以成功发放补贴,需要参与惠民补贴专项资金公证认证为由,收取高额的公证费。此外,还组织“以旧换新—共筑中国梦”直播宣讲等活动,向参与者收取报名费。
2、夏季高温补贴骗局
在炎热的夏天,冒充高温补贴领取的骗局也层出不穷,我们不仅要注意避暑降温,更要防范不法分子的诈骗套路!
具体来看,他们冒用财务部、人社部、公司财务部等名义,通过电子邮件或者短信等渠道,发布“领取高温补贴”“高温津贴”等极具迷惑性的虚假补贴通知,声称可以为符合条件的人群提供高温补贴,并附上操作流程。
邮件中通常附有二维码或链接,甚至以“收到请勿声张,过期视为放弃”等理由诱骗受害人快速扫描二维码,从而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手机号等信息。
一旦受害者按照指示完成这些步骤,他们将收到一条用于“验证资格”和“发放补贴”的短信验证码。如果不慎将验证码透露给骗子,那么银行账户内的资金就有可能被非法转走。
3、就医补贴骗局
不法分子通过发送带有“医疗保险”“医疗补贴”等字样的邮件,这些邮件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通常涉及账户验证、信息确认、领取保障金等,诱导人们点击虚假链接,从而窃取个人信息甚至进行资金诈骗。
例如,声称受害者某个账户的医疗保障金已经到账,但需要立即通过短信验证或点击链接进行确认,否则资金将自动失效;或者声称有朋友赠送了一份重疾医疗保障金,需要立即点击链接进行确认;又或者声称医保卡已经停用,需要更新个人信息,诱使受害者点击链接并填写个人资料。
4、教育补贴骗局
不法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学生身份信息后,会伪装成教育部或高校工作人员,主动与考生或其家长取得联系,并能够准确说出考生的学籍信息,以此来赢得家长或学生的信任。
接着,声称可以对经济困难或者成绩优秀的学生提前发放助学金、奖学金,并以领取“教育补贴”前需要先“激活账户”为由,诱导受害人通过ATM机进行账户激活转账操作实施诈骗。或者直接谎称自己手中有可以为学生申请大学助学金的项目,要求家长预先支付所谓的“报名费”。
5、新能源汽车补贴骗局
近年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市场规模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但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趁机实施诈骗。
比如,冒用国家财政部、科技部、发改委等相关政府部门的名义发送邮件,谎报新能源汽车车主可以得到一笔特别补贴,或者以“乡村振兴”或“国家返利”为幌子,声称投资新能源汽车项目,就能每月获得国家的补贴返利,以此吸引人们投资。
二、假补贴辨别方法:记住 “三查一拒”
l 查来源:官方补贴(如政府发放的惠民补贴、正规企业的以旧换新补贴)会通过政府官网、官方 APP(如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企业官方客户端)、正规公众号等渠道发布,不会仅靠短信链接、陌生微信或街头随意扫码推送;
l 查资质:若涉及企业补贴,可通过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查询企业是否存在、是否有经营异常记录,避免被 “皮包公司” 或 “虚假企业” 欺骗;
l 查流程:正规补贴领取流程透明,无需缴纳 “手续费”“押金”,也不会要求填写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
l 拒透露、拒转账:凡要求填写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或要求先转账再领补贴的,一律拒绝,直接判定为诈骗。
三、面对 “福利”,多一分警惕就少一分损失
无论是假补贴还是假快递骗局,本质都是利用人们 “想占便宜”“怕损失” 的心理。面对各类 “福利” 诱惑,需始终保持理性:
l 不贪小利:记住 “天上不会掉馅饼”,若 “福利” 看起来过于优厚(如 “无需付出就能领高额补贴”“双倍理赔远超商品价值”),大概率是诈骗;
l 不轻易透露信息: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短信验证码是资金安全的 “三大关键密码”,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向陌生人或非正规平台透露;
l 及时止损:若不慎点击陌生链接、填写了部分信息,或向骗子转账少量资金,需立即采取措施:点击过陌生链接的,立即修改手机银行、支付软件密码,解绑银行卡;向骗子转过账的,保留转账记录、聊天记录,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联系银行冻结账户,避免损失扩大。
守护资金安全,关键在于对 “意外福利” 保持警惕。学会辨别假补贴,不被虚假诱惑牵着走,守住自己的辛苦钱。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本材料仅为宣传材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投资人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投资基金应当通过基金管理人或具有基金销售业务资格的其他机构购买和赎回基金,基金销售机构名单详见基金管理人网站公示信息以及相关公告。
来源:浙商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