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山西高度重视援疆工作,2010年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启动以来,始终坚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对口援疆工作高质量开展。近日,记者深入新疆各地,亲眼见证山西援疆为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显著成效,真切体会到
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山西高度重视援疆工作,2010年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启动以来,始终坚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对口援疆工作高质量开展。近日,记者深入新疆各地,亲眼见证山西援疆为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显著成效,真切体会到晋疆两地心手相牵、守望相助的浓厚情谊。
山西援疆,不只是项目的落地,更是理念、技术与文化的深度“扎根”。如今,这些跨越山河的“根”正悄然生长,在边疆的土壤中延伸出可持续发展的脉络,孕育出崭新的希望。
先进技术埋下循环经济之“根”
站在芳草湖农场的田埂上,曾经随处可见的废旧残膜,如今已难觅踪迹。这一转变,源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芳草湖农场招引的山西援建项目——新疆金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扎根。
图为废旧残膜原料
“我们立志让芳草湖农场成为新疆第一个把废旧残膜消除完的农场!”新疆金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正剑语气坚定。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地膜覆盖技术虽保墒增温,却留下“白色污染”的后患。种子播在残膜上不发芽,苗扎在残膜下难出头,土地不堪重负。
山西援建项目带来了转机。公司自主研发的“膜渣重力分离”技术,通过多级分离系统,将残膜与秸秆分离率提升至90%以上。回收的残膜经过水洗净化、高温裂解,转化为高纯度塑料颗粒,重新投入生产,实现资源闭环利用。
图为废旧残膜处理后生成的高纯度塑料颗粒
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污染难题,更带来了可观效益。预计服务农田超60万亩,为企业创造产值达1000万元。曾经的“白色污染”变成了真正的“绿色财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
优质教育埋下未来之“根”
在五家渠第五中学的物理实验室里,学生专注地操作实验考评一体化设备,教师穿插其间,即时指导、精准点评。这是山西“组团式”教育援疆带来的新气象。
图为学生在物理实验室内操作实验考评一体化设备(图源五家渠TV)
2024年,山西选派第十一批中期轮换援疆干部人才及第三批“组团式”援疆教育人才赴疆。9名援疆教师分三批赴新湖农场、奇台农场和102团场开展“送教下团场”教学研讨交流活动。援疆教师白晓东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无偿奉献,手把手指导年轻教师上课,累计受益学生300余名;援疆教师王伟积极推进家校协同教育,开展8次家庭教育专题讲座,逐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网络……
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也令人惊喜。在援疆教师钱鹏飞和兵团老兵王彪的指导下,学生们自主管理“班级责任田”,种植棉花、番茄、辣椒等作物。从知识学习、播种、田地管理到收获,学生全程参与,在劳动中懂得了耕耘与收获的意义。
图为五家渠第五中学初中部学生栽种的棉花
“我们怕来疆初心不坚、怕在疆做得不够、怕离疆留得不多。”“组团式”援疆负责人、五家渠第五中学校长郭良表示。但他们用行动给出了答案:累计受益学生300余名,培训教师200余人次,家长满意度达92%。
教育援疆,援的是未来。山西教师们正在为新疆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让优质教育的根基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中医智慧埋下文化传承之“根”
在106团医院中医科,王永清医生的诊室内挂满了锦旗。“针到病除”“妙手回春”——这些来自各族群众的赞誉,见证着这位山西中医的援疆成效。
作为神池县中医院老年病科主治医师,王永清专治颈肩腰腿疼、高尿酸血症。援疆期间,他凭借自创的“灸针奇穴”疗法,精心为患者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截至目前,累计诊疗2861人次,治疗10837人次,有效解决了106团职工群众各类健康问题。
图为王永清大夫为患者针灸
除了日常诊疗,王永清还协助受援医院中医科完善诊疗流程、病历书写规范、中药房管理制度等,提升了科室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他指导科室开展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重点培育了仪器理疗项目。如今,106团中医科医生及护士基本能独立为病人进行拔罐、刺络、理疗等项目。
为了让中医药文化更好地扎根边疆,王永清通过制作中医文化展板、发放宣传手册、利用当地媒体平台、义诊等方式,宣传中医历史和特色疗法。他还参加“本草芳华·花开马桥”职工文艺汇演,积极推广106团各类中药材,为群众普及中医养生知识。
“山西医生亚克西!”一位新疆患者竖起大拇指。王永清用精湛医术和仁爱之心,让中医药文化在天山脚下生根发芽,成为连接晋疆两地的又一条文化纽带。
图为王永清大夫诊治患者
山河无言,大爱有声。从治理白色污染到创新教育模式再到传承中医文化,山西援疆者们正在天山脚下扎下深深的根系。这些“根”,是循环经济的“根”,是教育希望的“根”,是文化传承的“根”。它们深植于这片热土,静待枝繁叶茂,荫泽四方。
来源:黄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