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人身保险监管司印发《关于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2025版)的通知》(金寿险函〔2025〕112号),涉及:
文丨李李 编丨灰灰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人身保险监管司印发《关于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2025版)的通知》(金寿险函〔2025〕112号),涉及:
产品条款表述、产品责任设计、产品费率厘定及精算假设、产品报送管理四大板块。
这是自2021年始监管机关连续第五年印发年度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
“负面清单”的推出,旨在充分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因为保险产品本身是相对抽象的商品,看不见摸不着,保险消费者最直接的体验来自保险合同、销售行为及服务能力。
从某种程度上讲,“负面清单”的推出也是对保险公司在产品端对消费者权益的潜在的“侵犯”行为的披露。
且正值全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前后,此次更新“负面清单”似乎也呼应了“315”的“红黑榜”。
开门见山,此次公布的“负面清单”有如下特点——
①从负面清单的数量来看
从2021年的73条一路猛增至2025年的103条,仅个别年份删除1至2条,总的来说,条目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
我国商业保险经营体系在严监管、强监管的大环境下,尚有如此多的“负面清单”,这表明不少险企持续不断地在监管红线边缘尝试“突破”,而这些“突破”往往会产生不利于保险消费者的后果。
②从负面清单的内容完整性调整来看
与2024年相比,2025年未出现整条清单内容删除的情形,新增的15个“负面描述”基本体现为增加整条内容或对某条内容增加部分描述。
③从负面清单新增的侧重点来看
首先突出了2023年度至2024年年度监管机构多次强调并严格落实的“报行合一”;
其次突出了部分险企异化产品内核,利用“信息差”或“抖机灵”等形式诱导保费消费者购买甚至限时购买非初衷选择的产品;
再次暴露部分险企对产品开发报送不严谨、不认真的工作态度。
当315曝光的卫生巾残次料翻新销售、预制菜保质期造假、个人信息窃取黑产链等乱象仍在舆论场持续发酵,消费者对卫生用品安全、食品安全、数字消费安全、公共产品安全的“愤怒”情绪尚未平复,"安全消费"的信任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崩塌危机。
在保险行业,新版人身险产品"负面清单"的扩容,折射出保险消费领域的不足:
在保险服务消费者的起点——产品研发端,竟存在着条款定义模糊、精算假设偏离、费用率倒算等系统性风险敞口。
这种产品端的"基因缺陷"如同系统的BUG,一旦行走在缺乏穿透式监管的灰色地带,经过销售误导的"病毒式传播"、利益驱动的"选择性理赔"等环节层层放大,最终可能让消费者收获的并非保险的风险保障,而是权益的受损。作为行业参与者,在产品设计源头为迎合渠道需求而模糊定义,为市场竞争而操纵附加费用率系数,甚至采用偏离实际水平的发生率假设时,是否意识到这些行为正在动摇商业保险的根基?伴随对部分机构的通报,已暴露出部分险企在"报行合一"原则上的阳奉阴违,这种从产品端滋生的监管套利,远比销售端乱象更具破坏性。
行业的尊严从来不是靠抱怨获得的,而是需要每个从业者在产品开发这个"第一公里"就恪守精算伦理,重建产品创新的"价值锚点",让每款保险产品的诞生都经得起三重拷问:
是否符合风险保障本质?能否穿越经济周期考验?是否承载着对生命的敬畏?
这才是商业保险走出质疑、重获尊重的根本路径。而非试探监管底线。
【今日保】已进驻以下媒体平台
和讯名家 | 金融界 | 东方财富 | 雪球 | 搜狐号
大鱼号 | 野马财经 | 网易号 | 知乎 | 一点资讯
抖音 | 微信视频 | 爱奇艺 | B站 | 快手 | 西瓜
来源:今日保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