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制砖工在茅草棚下劳作,旁边是他的手推车。这幅版画出自一位佚名艺术家之手,创作于1827年。
美术史新书佳座 36
制作·生长·学习
Making Growing Learning
主讲人Lecturer
阿伯丁大学社会人类学荣休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
Emeritus Professor of Social Anthrop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Aberdeen, Fellow of the British Academy and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与谈人Discussant
朱怡芳 Zhu Yifang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Associate Researcher, Chines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
活动时间 Time
北京时间2025年04月16日(周三)18:30
Apr. 16th, 2025 (Wed.) 18:30 (GMT+8)
活动语言 Language
英文(中文PPT,实时翻译字幕)
English (with Chinese captions)
视频号直播 @佳作书局
WeChat live-streaming
佳作书局
Paragon Book Gallery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Jiangsu Phoenix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内容提要
制砖工在茅草棚下劳作,旁边是他的手推车。这幅版画出自一位佚名艺术家之手,创作于1827年。
在一个将形式化知识的代际传承置于核心位置的教育体系中,“制作”往往居于次要地位。它可能在帮助学生为未来知识应用于职场做准备方面发挥一定作用,但“制作”通常只是作为辅助手段,服务于学生首先通过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本次讲座中,蒂姆·英戈尔德试图颠倒这一优先顺序。英戈尔德主张:“做”先于“学”而非“学”先于“做”。为支持这一观点,英戈尔德将首先论证:“制作”是一种“生长”的方式;其次,“生长”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最后,英戈尔德将探讨这种关于“制作”与“学习”关系的观点对重构教育理念的意义。
蒂姆·英戈尔德和“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和建筑学”课程的学生们在苏格兰东北部阿伯丁海滩附近的沙地里做篮子。
蒂姆·英戈尔德的“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和建筑学”课程上,一只快完成的篮筐。
主讲人简介
01
Tim Ingold
蒂姆·英戈尔德
阿伯丁大学社会人类学荣休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任教二十五年后,他于1999年调至英国阿伯丁大学,创立了英国最年轻的人类学系。英戈尔德曾在拉普兰地区对萨米人和芬兰人开展田野调查,著述涵盖北极圈地区的环境、技术与社会组织、人类社会中的动物角色、人类生态问题,以及人类学、生物学与历史中的进化理论等议题。近年来,他的研究聚焦于环境感知与技艺实践之间的关联。他的代表作包括《环境的感知》(The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2000)、《线》(Lines, 2007)、《活着》(Being Alive, 2011)、《制作》(Making, 2013)、《线的文化史》(The Life of Lines, 2015)、《人类学与/即教育》(Anthropology and/as Education, 2017)、《人类学为什么重要》(Anthropology: Why it Matters, 2018)、《互通》(Correspondences, 2020)以及《真实的想象》(Imagining for Real, 2021)。他于2022年获授大英帝国司令勋章。
与谈人简介
01
朱怡芳
Zhu Yifang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英国爱丁堡大学访问学者,《手作文化与工艺研究丛书》主编,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当代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丛书》执行主编。目前主要从事手工艺历史与理论研究,特别是手工艺伦理及玉文化的研究。
书籍信息
手作文化与工艺研究丛书
《制作:人类学、考古学、
艺术学和建筑学》
[英国]蒂姆·英戈尔德 著
目 录
(滑动浏览)
中文版序
1 从内部认识
2 生命的材料
3 论制作手斧
4 论建造房子
5 看得见的钟表匠
6 圆形土丘与天地世界
7 奔跑的身体
8 用手讲述
9 画线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雕刻、手写、绘画、编织、建造、弹奏、放风筝、讲述都可视为制作。本书系统提出了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建筑学中会通的“制作”思想,主张通过开放学科对话,由内部认识的“做中学”和“知行合一”的方式来探究学问,进行超学科的思考、行动和研究。对材料与形式、设计的意义、景观感知、有生性、个人知识和用手行为等议题的探讨,结合了多元视角的制作案例和实验:从史前石器制作到中世纪大教堂建造,从圆形土丘到纪念碑,从放风筝到绕线绳,从绘制到书写,诸此种种,所涉学科视野不囿于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建筑学,更旁及文学、哲学、现象学、心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等。
滑动查看更多内页 >>
联合主办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成立于1984年,多年来一直耕耘于艺术设计专业领域,出版了“敦煌”“老房子”“老城市”“百工录”等系列品牌图书;推出了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硏究”“设计理论研究”等现当代艺术理论丛书;打造了“汤小团漫游中国历史系列”等苏美童书,也是目前获得中国“最美的书”大奖最多的出版社。
手作文化与工艺研究丛书
何靖 译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4年
平装,300页
16开
本书梳理了近几十年评论家、策展人和学者撰写的与艺术相关的工艺理论,记录了美术机构理解、展示手工艺媒介的方法,并深入阐释了工艺行动主义。书中的文章涉及陶瓷、凸版印刷书籍、墙纸和纺织品等内容,相关艺术家细致且深入地介绍了“手工艺文化”,并提倡以新的方式思考手工艺在当代艺术中所扮演的角色。
滑动查看更多内页 >>
苏欣 译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4年
平装,236页
16开
《手工艺文化》一书为英国视觉艺术界知名的评论家彼得·多默所编,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苏欣所译,全书通过手工艺状况、科技的挑战、手工艺论述三个部分,汇集了十四篇工业革命以来关于英国手工艺研究的专业论文,涉及手工艺的历史、消费社会中的手工艺、工业设计中的思维与制造、手工艺的语言与实践哲学等内容,解释了手工艺制作者的身份认同、现代技术的影响及工作室工艺的发展前景等问题。
滑动查看更多内页 >>
任丛丛 译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4年
平装,168页
16开
本书为刘易斯·芒福德在哥伦比亚大学“班普顿讲座”中的讲稿,书中他围绕艺术、符号、技术、装饰、建筑等话题展开,分析艺术发展与符号的关系,从手工艺到机械艺术的转变历程,机械大生产背景下的复制与标准化,建筑的功能符号之变,以及艺术、技术与文化的融合对时代的影响。这些话题构成本书的主题内容,展现了芒福德对20世纪技术失控的担忧,以及对这一时期艺术回归生活的呼吁。
滑动查看更多内页 >>
[英国]蒂姆·英戈尔德 著
张晓佳 译
明室Lucida·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年
平装,288页
本书是当代著名人类学家蒂姆·英戈尔德开创“线的比较人类学”,建立新的生态人类学范式的代表作。作者大胆想象了一种理解世界的全新方式:世界首先不是由物组成,而是由线组成的;人类与自然就是一团解不开的线,而生活就是沿着这些交错的线穿行。生活之线的绵延与交织是一个永远都没有尽头的过程。
英戈尔德的叙述穿越了古希腊和日本的传统音乐、西伯利亚楚科奇人的迷宫、萨哈林岛奥罗克人的狩猎小道、澳大利亚瓦尔比里人的沙画、中国的书法和西方的字母表……通过对各种文化中形态各异的线的考察,编织出一段连接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技术与艺术、自然与文化的大历史。这段线的跨文化旅程彻底颠覆了现代西方文化的线性世界观,展示出了另一种更加开放的栖居生活的可能性。
滑动查看更多内页 >>
文字转自 | 佳作书局
来源: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