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河穿城而过,街巷烟火升腾。今年以来,城关区立足中心城区区位优势,盘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资源,创新探索“文明实践+”融合路径,将文化浸润、治理效能、榜样力量融入城市肌理,让文明新风在黄河之畔落地生根,绘就一幅充满烟火气的幸福图景。
黄河穿城而过,街巷烟火升腾。今年以来,城关区立足中心城区区位优势,盘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资源,创新探索“文明实践+”融合路径,将文化浸润、治理效能、榜样力量融入城市肌理,让文明新风在黄河之畔落地生根,绘就一幅充满烟火气的幸福图景。
“实践+文化传承” 黄河文脉润民心
“老师,这个漆扇应该怎么做才好看?”暑假里,白银路街道甘家巷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红领巾爱心托管班”里,孩子们围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做漆扇,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是城关区“实践+传承”的生动缩影。
作为多民族聚居的中心城区,城关区深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资源,构建起“1+25+N”文明实践矩阵。该矩阵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枢纽,联动25个街道实践所,辐射N个社区实践站及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场馆,打造“15分钟文化生活圈”。通过完善社区公共生活服务设施,开设公益课堂、举办露天电影等文化活动,打造智慧书房,以及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等,让市民享受丰富文化生活。同时,将太平鼓、兰州鼓子、兰州牛肉拉面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引入实践阵地,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触摸到文化根脉。
“实践+基层治理” 新风正气聚民心
“以前办丧事摆宴席,光场地就花好几千元,现在有红白理事会帮着操办,简单又体面。”青白石街道居民马女士最近为母亲操办后事,在文明实践站的协调下,一场简约肃穆的告别仪式赢得了邻里的一致支持。
城关区以文明实践为抓手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出台《城关区“十破十立·移风易俗”推进十大行动建设文明乡风实施方案》,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纳入村民公约,实现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全覆盖。
在创新探索“实践+”融合路径的过程中,“黄河之滨也很美・文明集市”便是其中的生动实践。通过整合跨部门资源、创新服务场景,该区将食品安全检测、健康义诊等多元服务搬进集市,让群众在“赶大集”的过程中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更让文明实践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让新风正气凝聚起民心。
“实践+榜样引领” 凡人善举暖民心
近日,城关区居民马珊珊在城关区某街道开展宣讲,当他讲述起自己此前救人的经历时,台下市民感慨颇深。
“看到有人落水,我没想别的,就想赶紧把人救上来。”马珊珊回忆道,当时他通过办公室窗户,发现对面张苏滩河道中有一人漂浮在河面,便立刻大声呼救,同时迅速从办公室应急包中翻出救生衣、救援绳,直奔事发地点。最终,在岸边群众的共同协助下,落水者成功被救上岸,并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马珊珊的事迹,正是城关区以榜样力量点亮文明之光的生动注脚。截至目前,该区荣获“身边好人”荣誉称号676人、荣获“兰州好人”荣誉称号26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43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5人、荣获省级道德模范8人、市级道德模范18人。
为让好人事迹得到更好传播,城关区组建道德模范在身边基层巡讲团,走进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巡回宣讲,截至目前已开展100余场。同时,利用“学习强国”平台、辖区LED屏开设好人专栏,刊发事迹报道300余篇。如今,学好人、做好事已成为城关区动人的市井风景,凡人善举不断温暖着民心。
兰州日报记者 颜 娜 文/图
来源:观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