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县城城镇化数字化协同发展是中国现代化新征程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城镇化”“数字化改革”和“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现实之举,也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进数字化改造,发展数字县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D:css-press
县城城镇化数字化协同发展是中国现代化新征程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城镇化”“数字化改革”和“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现实之举,也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进数字化改造,发展数字县城”等重大决策部署的紧迫要求。这一命题不仅关乎城乡关系的重塑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更是适应人口流动新态势、缓解“大城市病”、构建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破之题。同时,它也是推进数字中国、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等“数字化战略”的大势所趋,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共同富裕“多螺旋驱动”的必由之路。
本书将“县城城镇化数字化协同发展”置于“城乡中国”“数字中国”“善治中国”的研究视野,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出发,探索县城在新型城镇化与数字化改革中的功能定位与协同路径。首先,本书将其视为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突破点,同时也将其视作“新型城镇结构—数字技术结构—协同治理结构”同构共变的重要切入点,更是“大国三农”底色与“大国之治”特色相互交融的重要观测点。县城城镇化数字化协同发展,有助于推动“三农三变”,即传统农村向“数字城镇”转变、传统农业向“数字产业”转变、传统农民向“数字公民”转变。
本书内容立足“十四五”时期中国“一高三新”“六个融合”“双轮驱动”“四化同步”的现实背景,遵循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科学规律,以中国特色城镇化的“三农三变”科学认知为理论基础,从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数字城镇建设、数字产业发展、数字公民形塑等视角,系统研究县城城镇化数字化协同发展的理论框架、水平测度和组态路径。
在总论部分,本书通过对《建议》《意见》等重要政策文本中的“县城”“城镇化”“数字化”论述进行系统性文本分析,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镇化理论发展、政策演进与实践历程,构建以加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国内大循环”为战略指引、以“县城”为重要载体、以“数字”为重要支撑、以“空间城镇化”“产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为现实目标、以数字化与城镇化“六个融合”为整体道路的县城城镇化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本书结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出县城城镇化数字化协同发展的三维驱动分析框架,涵盖“空间城镇化”“产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三大维度,确立以“三农三变”为主的分析维度,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分论部分则聚焦县城在空间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治理结构变革与数字化协同过程中的功能定位与发展路径。具体而言,本书结合空间生产理论、远程耦合理论和空间句法理论,探讨县城空间结构调整与数字化协同的发展目标与内在逻辑,提出以“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为切入点的数字城镇建设新理路;结合产业共生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理论,分析县城产业结构转型与数字化协同的现状特征、问题瓶颈和演进趋势,提出促进传统农业向“数字产业”转变的路径;结合结构功能理论、推拉理论和公民身份理论,研究县城治理结构变革与数字化协同的条件组态和路径,拓展传统农民向“数字公民”转变的研究视角。
通过上述研究,本书旨在为县城城镇化数字化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助力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我们希望本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共同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与数字化改革迈向新台阶。
《县城城镇化数字化协同发展研究》
李燕凌 著
定价:119.00
图书简介
本书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以及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理念,研究了以“数字技术”为显著标志的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与“数字化”之间的耦合关系、互促机制、重点领域和实现路径,建构具有适配性、包容性、时代性的县城城镇化数字化协同发展的三维驱动理论框架,并在“数字化”视角下展开空间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治理结构变革的相关探讨。本书遵循“整体智治”思维,系统提出了促进传统农村向“数字城镇”转变、传统农业向“数字产业”转变、传统农民向“数字公民”转变的“三农三变,一核五治”县城城镇化数字化协同发展现实路径。
作者简介
李燕凌,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特聘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地方政府行政、数字政府、应急管理、城乡公共治理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三项,在《管理世界》《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四项。
图书目录
-End-
撰稿人/发布人:张旖轩
审核人:王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