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6年,虎美玲出生在河南郑州。小时候,姥姥带她去看戏,台上的演员一开口、一抬腿,就把她迷得不行。“手拉着小宝儿泪涟涟”这句唱词,就像个小钩子,一下钩住了她的心。
在豫剧的江湖里,虎美玲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
她的故事,就像一部超精彩的大戏,从一个对戏曲痴迷的小丫头,一路逆袭成豫剧界的“扛把子”。
1946年,虎美玲出生在河南郑州。小时候,姥姥带她去看戏,台上的演员一开口、一抬腿,就把她迷得不行。“手拉着小宝儿泪涟涟”这句唱词,就像个小钩子,一下钩住了她的心。
后来村里广播放常香玉等大师的唱段,她听得入神,为了听戏上学迟到被罚站,可这丝毫不影响她对戏曲的热爱,一颗戏曲的种子就此种下。
1958年,机会来了,郑州市郊区成立戏校,虎美玲果断报名。刚进去时,她条件不算突出,但她特别拼,天天早起练功,小角色也演得超认真,因为她知道,没有小角色,只有不努力的演员。
1973年,是虎美玲人生的大转折点。河南省排演豫剧《红灯记》进京汇报演出,她居然能和偶像常香玉合作。
常香玉老师“戏比天大”的精神,让她受益终身,之后她正式拜入常香玉门下,传承常派艺术。
虎美玲那戏路宽得没话说,青衣、闺门旦是她强项,花旦、刀马旦也轻松拿捏,甚至还能反串小生。她的代表剧目多得数不过来,像《花木兰》《破洪州》这些常派经典,还有《粉黛冤家》这种自创的。
在《粉黛冤家》里演武则天时,她不走寻常路,借鉴花脸、老生的表演方式,加上独特的“三笑”,把武则天演活了,还凭这个拿了“梅花奖”。
除了舞台上发光,虎美玲还一心想着豫剧的传承和创新。她到处学习其他剧种的长处,还培养接班人,办艺术教育基地,收徒弟。
她知道,豫剧要想火,就得走进校园,让年轻人喜欢。
2007年,她当上郑州市豫剧院院长,带着剧院各种搞演出。跟王海玲演《花木兰》参加戏曲晚会,在剧目大汇演上惊艳亮相,主演原创豫剧,还积极参加抗震救灾义演。她率团去好多地方演出,把豫剧传播开来。
作为人大代表,她很关注地方戏曲困境。现在青年演员少,戏曲教育和演出场地也少。所以她提建议,希望国家扶持文化产业,多建剧院,中小学开戏曲课,把好剧目拍成电影。
虎美玲真的是豫剧界的传奇,一生都在为豫剧奋斗。
在她的努力下,豫剧有了新活力。
像虎美玲这样的艺术家,是豫剧的宝藏,我们也得多多支持豫剧,让这传统艺术一直火下去,别让它在时代里“掉队” 。
来源:微笑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