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与西贝因预制菜吵翻天!隔壁日本人已经吃了70年的预制菜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09:29 1

摘要:事件持续发酵后,西贝客流明显减少,营业额大幅下滑。一场围绕“餐厅该不该卖昂贵预制菜”的争论,被摆上了台面。

近日,罗永浩在直播间公开质疑西贝餐厅使用预制菜却仍标高价,引发广泛热议。

事件持续发酵后,西贝客流明显减少,营业额大幅下滑。一场围绕“餐厅该不该卖昂贵预制菜”的争论,被摆上了台面。

这并非预制菜第一次成为焦点。事实上,在我们隔壁的日本,预制菜已走过70多个年头,深度融入大众日常,甚至成为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日本预制菜的起点,是1954年。当时,ニチレイフーズ推出一款“茶碗蒸”,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鸡蛋羹。

它被称为“调理済み冷冻食品”的鼻祖——只需加热就能吃。

在连微波炉都尚未普及的年代,这可谓食品界的一次革命。

1957年,日本首支南极科考队出征时,就带上了冷冻蔬菜和这款茶碗蒸。

三年后,大塚食品发售了全球第一款罐装咖喱“Bon Curry”,主打“一人份、热水加热即可、绝不失败”,且不含防腐剂。

对生活节奏快的都市人来说,这种既便宜又不易出错的食品,迅速获得欢迎。

真正让预制菜实现飞跃的,是1986年的一场万人试吃活动。

主办方在东京惠比寿现场提供了4吨冷冻食品制成的各式料理,场面火爆,餐盘还没上桌就被抢空。

次日,日本各大报纸争相报道,冷冻食品的形象从此彻底改观。

随着冷冻技术进步和微波炉的普及(90年代日本家庭普及率超80%),预制菜不再是“将就的代替品”,而是兼顾效率与品质的选择。

从冷冻咖喱、意面到炒饭、可乐饼,品类愈发丰富,甚至出现解冻即食的冷冻便当。

在日本,预制菜不等于“偷懒”,而是生活智慧的体现。尤其对于老年人和都市白领,它甚至是提升生活质量的必备品。

回过头看西贝事件,消费者反感的或许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信息不透明和价格,去餐厅支付现做高档菜的价钱,吃到的却是工业化预制产品,还没有被提前告知。

正如罗永浩所说,“不反对预制菜,但应推动透明化,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未来预制菜都很可能更深入地渗透进世界各国人的日常。但只有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和知情权,这个行业才能真正走远。

来源:新鲜日本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