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格长(村党支部书记)刘萍的手轻点几下,微信工作群里便启动了“三分钟响应预案”——村里的“大喇叭”突然响起寻人广播,寻人启事像雪花般刷屏,而良马镇综治中心的支援队伍也从四面八方疾驰而来……
2月26日黄昏,临汾市安泽县良马镇桑曲村的宁静被一声急促的铃声打破。
网格员手机屏幕上,村民王某的求助信息惊到了所有人:“我老伴精神病发作走丢了,这黑灯瞎火的可咋办啊?”
网格长(村党支部书记)刘萍的手轻点几下,微信工作群里便启动了“三分钟响应预案”——村里的“大喇叭”突然响起寻人广播,寻人启事像雪花般刷屏,而良马镇综治中心的支援队伍也从四面八方疾驰而来……
三分钟响应:激活乡村“神经末梢”
“铃声就是命令!”刘萍说。接到求助后,她第一时间通过网格微信群推送寻人启事,村内“大喇叭”循环播放,同时连线良马镇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请求支援。
经过良马镇综治中心的协调,短短15分钟内,县防火队员携带热成像仪、生命探测仪等专业装备到达现场;县林业局运用山林中的护林监控探头开始24小时回溯追踪;镇派出所联系县公安局派出训导员及2只搜救犬,并调配警力警车在主要道路和村庄周边展开拉网式搜寻;天龙救援队也火速赶来。
“这种速度,过去想都不敢想。”村民老张感慨道。曾经,村里找人全靠双腿跑,如今网格化机制让救援力量像一张网迅速铺开,覆盖每一个角落。
无人机+热成像:开辟生命绿色通道
夜幕降临,寒风刺骨。由6名民警、4名网格员、10名天龙救援队队员、8名防火队员、70名群众组成的4个突击队,打着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搜寻。与此同时,2只搜救犬在地上靠嗅觉来源寻找踪迹,2架搭载红外热像仪的无人机掠过树梢,在40米高空进行网格化扫描。
这一刻,无人机的红外热像仪成了“天眼”,网格员的电筒光成了“地灯”,搜救犬成了“航标”,三者实时共享数据,织就了一张生命的保护网。
“这次救援首次实现‘空地协同作战’,效率比传统方式提升了至少50%。”天龙救援队负责人说。如今,这种立体化搜救模式已在全县推广运用。
生命至上:温情守护人间大爱
从黄昏到黎明,这场跨越96小时的爱心接力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村民自发组成“路灯巡逻队”,村干部带着干粮在山口守候,就连放羊老汉都把羊群赶到显眼处充当活体路标。
3月1日17时许,救援队正在地毯式搜救时,发现一河沟中有人影晃动,经查看正是走失的老人,老人蜷缩在草堆里瑟瑟发抖。救援队员迅速上前,将其紧紧裹在棉被里。同时,刘萍向县人民医院发出求救,并组织救援队向山下转移老人。经医护人员初步检查,老人并无大碍,需到县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闺女,太感谢你啦!”村民王某紧紧攥着刘萍的手,泪水模糊了双眼。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群众对网格化服务的由衷认可。
这场成功的救援行动,折射出基层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通过“雪亮工程”延伸监控触角、“平安山西”App搭建互动平台、“全科网格员”实现全域覆盖,昔日的“管理末梢”正在蜕变为“治理枢纽”。
数据显示,自“网格+警格+医护”联动机制运行以来,良马镇应急响应时间缩短60%,治安警情同比下降43%。
如今,矛盾纠纷化解率稳居高位,曾经频发的治安警情渐成历史音符。这张治理之网,正以“未诉先办”的主动姿态,将矛盾消弭在萌芽状态,让平安成为百姓触手可及的生活常态。
桑曲村的这场救援行动,既是平安山西的生动注脚,更是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铿锵足音。这样的基层社会治理故事,将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实践中续写新的篇章。
来源:山西法治报
来源:临汾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