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3月11日,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张辉、王坚等7位西湖大学倡议人,向国家提交了《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并获得批示支持,由此拉开了民间创办研究型顶级大学的序幕。
2015年3月11日,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张辉、王坚等7位西湖大学倡议人,向国家提交了《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并获得批示支持,由此拉开了民间创办研究型顶级大学的序幕。
今年是建议提交并获批、西湖大学前身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注册成立十周年。过去十年,民办研究型大学从无到有,从一家到多家,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今年,民办研究型大学建设迎来一波高潮。
年初,“玻璃大王”曹德旺捐建的福建福耀科技大学获得教育部批复,拿到了办学证。几天后,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在农夫山泉母公司养生堂年会上,首次披露要创办一所中国没有的新型大学钱塘大学,并计划在未来的十年当中,捐赠400亿人民币。另外,宁波籍企业家虞仁荣捐建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也将于今年招收首批本科生。
和很多新办或升格的公办大学相比,这批民办研究型大学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目标远大,动辄对标斯坦福、加州理工、普林斯顿等世界顶级学府,而且还是“速成型”的。比如福耀科技大学就声称,要在2035年前建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但也因此遭受到舆论的不少质疑,毕竟此前深圳大学、宁波大学这些肩负高教改革重任的大学,最后办的都不如预期,凭啥你们几个老板就能轻松成功?
这样的质疑不是没有道理,毕竟欧美高校的办学体制和国内完全不同,但也不能因此就否定所有的办学努力。事实上,国内高校也是有逆袭成功案例的,比如江南大学,而它的成功经验或许更值得后来者参考借鉴。
01
江南大学到底有多强?
说起无锡的江南大学,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知道的人也未必清楚它的实力。但其实,江大不仅是苏锡常地区唯一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唯一的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而且还是全中国11所拥有世界最顶尖学科的大学之一。
比如江大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软科世界学科排名中已经连续六年稳居全球第一。
作为我国发酵工程学科的诞生地,江大拥有食品科学领域唯一一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茅台、洋河、五粮液、古越龙山、青岛啤酒等等国内知名酒厂的董事长、总经理、总工程师基本上都来自江大,甚至北京二锅头酿造技艺的唯一国家级传承人也是江大毕业的,学校因此被誉为“酿酒工程师的摇篮”。有人开玩笑称,如果国内哪家酒厂没有江大毕业的学生,就一定不是一家好酒厂。
又比如江大的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全球排名第二;生物工程专业,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哈佛和清华);设计学专业全国排名第二,有“北清华、南江南”之称,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的设计者王沂蓬、2022年北京冬奥会“冰墩墩”的设计团队负责人曹雪均来自江南大学。
此外,江南大学的农业科学、工程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2013年就进入ESI全球影响评价排行榜前1%,材料科学2017年进入全球前1%,临床医学2018年进入全球前1%,计算机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021年进入全球前1%,微生物学2023年进入了全球前1%,甚至像社会科学总论这样的社科类专业,去年也进入了全球前1%。
其中最早跻身全球前1%的化学、工程学目前已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农业科学更是进入了全球前万分之一。而全国高校中有学科进入全球前万分之一的仅有区区18所,除了江大外,清一色都是985名校。
在第五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江南大学的A+学科达到3个。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大名鼎鼎的华南第一学府中山大学,也只有3个A+。身为211高校的江南大学,A+学科数量超过了一半的985高校,位居全国第22位、江苏省第3位(仅次于南大和东大)。而在软科发布的“2024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江大所有招生专业均入选,上榜专业占比100%,其中12个为A+专业。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一切江南大学都是怎么做到的?业界何以认为其学科建设堪比985高校?张雪峰又为啥会称江大为“最憋屈的大学”?
02
“野鸡”大学的逆袭之路
江南大学的“憋屈”,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其校名。曾几何时,因为校名里既无省名,也不带市名,显得不够“官方”,听着很“野鸡”,江南大学与河海大学、东华大学、长安大学一道,被戏谑为211里的“民办F4”。
但其实,江南大学也算出身名门。其前身,可追溯到国立中央大学。1952年,中央大学工学院变身南京工学院。6年后,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整建制东迁无锡,建立无锡轻工业学院,成为轻工业部直属的8所大学之一。
不过在当时轻工业部直属的高校中,无锡轻工业学院并不是最显眼的。论地位,来自北京,原名北京轻工业学院的西北轻工业学院才是轻工一哥。早在1978年就成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是轻工部直属的唯一全国重点大学。论名号,也不似国字头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院前身)听着那么牛掰。但无锡轻工业学院愣是实现了逆袭。
1995年,无锡轻工业学院率先升格为大学;次年5月,又通过了国家“211工程”预审,成为轻工系统唯一的211高校。
关于无锡轻工大学何以能从西北轻工业学院手里夺下轻工系统唯一的211指标,网上曾流传各种说法。有的说,当时陕西211数量已经有7所,没指标了。这明显不对。因为西北轻工业学院是部属院校,用的是部里的指标,和陕西省没关系。也有的说,无锡轻工大学和无锡荣家颇有渊源,荣家某位大人物在这场211争夺中帮了不少忙。
后一种说法是否有根据,我们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事实是,到上世纪末争夺211名额时,无锡轻工大学的实力已经明显在西北轻工业学院之上了。早在1984年,无锡轻工业学院就成为全国第二批博士点单位。身为全国重点大学的西北轻工业学院(2002年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却直到2003年才拿到第一个博士点。而当年入选211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必须有博士点。
这么来看,无锡轻工大学入选211,主要是凭自身努力。但成为211大学并不是该校逆袭的终点,而只是又一段逆袭的开始。毕竟在高手云集的211里面,无锡轻工大学起初的排名并不靠前,如果不是相当靠后的话。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校顺应了当时的高校合并潮流,于2001年和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更名为江南大学。
关于这次更名,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江南大学的教授出去参加学术交流,发言时都得先介绍下江南大学就是原来的无锡轻工大学。甚至连无锡本地人也瞧不上这所家门口的“野鸡”211大学,在他们眼里,孩子不好好学习才上江南大学。这令张雪峰都有点看不下去了,在一段介绍江大的视频中,张老师认为它是“最憋屈的大学”。
其实改名这件事,江大不是没有挣扎过。据说最初是想更名为“中国轻工业大学”,可遭到了轻工系统其他院校的反对,所以申请一直没有批下来。但不管什么原因,这份尴尬江大一直默默承受了十多年。好在随着实力的不断上升,知名度的扩大,外界对于校名的议论也渐渐止息。
江南大学综合实力的提升有多快呢?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堪称神速”。
2001年更名之初的江大,全国排名还在100名开外。有江大校友记得,2005年迎新晚会上,时任校长宣布,江大成功进入全国百强高校。一时间,掌声雷动。殊不知,这只是江大逆袭的开始。20年后,在《中国大学评价》等各类榜单上,江南大学的排名已上升至50位左右。
再来看的软科世界大学排名,2021年,江南大学排名还在500名开外;2022年进步了100名,变成400多名;2023年再次进步100名,排名全球300多位。
可以说,无论是国内大学排名、软科世界大学排名,还是ESI前1%学科增速,江南大学都算得上是近些年国内进步最快的30所高校之一。
江南大学究竟是怎么做到的?面对东方理工、福耀科技、钱塘大学,这些校名看着一个比一个“野鸡”的新办大学,作为他们“前辈”的江南大学,又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呢?
03
江大是如何炼成的?
从江南大学教务处处长李兆丰那里,我听到了一个词,它能很好地解释江南大学成功的秘诀:
选择性卓越
过去这些年,当大多数高校都忙着往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开设了一堆时髦但不擅长的专业,江南大学却反其道行之,把弱势专业统统砍掉。到2024年时,江大本科招生专业只剩下54个,数量仅相当于多数211综合性大学的一半。
专业数量的大幅压缩,不仅没有影响江大的综合实力,相反使得江大可以集中精力发展传统优势学科,相关专业名次也大幅攀升。这种“小而美”“精而优”的办学思路,也被后来的西湖大学、福耀科技大学等民办研究型大学所延续。
所不同的是,如今这批民办研究型大学在专业设置上都盯着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各类前沿科技。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并不是每所大学都有能力从事前沿学科的研究。比如江大就很务实,你们搞前沿学科,很好,但衣食住行、吃喝穿用美也总要有人关心吧,那就让我来吧。
在衣方面,前面提到江大的纺织科学与工程位居全球第二。
在食方面,世界排名第一的江大食品专业包揽了你的吃,世界排名第三的生物工程专业负责你的喝,洽洽瓜子、盼盼食品、旺旺、百事、益海嘉里、光明、蒙牛、伊利等一大批我们耳熟能详的知名食品饮料企业,不是江大的校友企业,就是江大的合作企业。
在江大生工学院,校企合作建立的研究中心牌匾挂满了足足一面墙,理事会单位更是多达上百个。
在行方面,江大是全国最早开设物联网学院的高校,其学科设置紧跟万物互联的智能驾驶的时代步伐。
在美方面,国产化妆品70%的原材料,都掌握在江大校友的手上。就连宇航员王亚平在空间站里使用的“太空霜”,也是江大校友研发生产的。
但也必须承认,江大这些年的进步成绩,除了学校自身的努力,也跟教育部和所在地无锡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江南大学获得了两方面优势,一个是办学经费充足,2024年江大办学经费预算近50亿,几乎是江苏省属高校平均20亿出头的2倍还要多。另一个则是政策优先支持,比如江大的医学院2011年10月才成立,但借助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优势,次年3月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便迅速获批,并在此后短短几年内跻身全国百强。
当然这其中无锡市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支持江大医学院的发展,无锡市政府一口气将7所三甲医院划给江大作为附属医院,从而使江大的临床医学一下子就跃升到了全球前1%,去年更是进一步升至全球前0.34%。在2023年度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TEM)百强榜单上,江南大学医学学科位列全国第43名。在2024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江南大学公共卫生学科位居全国第22名。
另外,无锡发达的城市经济、庞大的产业集群(光是千亿产业集群就有物联网、集成电路、新能源、高端纺织、汽车及零部件等10个),也为江南大学的各类科研创新提供了落地场景和转化平台。
可见,不管是公立高校,抑或民办大学,要想发展得好还是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那种以为是民办学校就可以像欧美那样完全自主办学的想法,至少在现阶段是不现实的,这方面南科大曾有深刻教训。
而江南大学相对较好地处理了这些关系,学校因此获得了快速发展,以至于无锡人对江大的态度也从当初的“如果再不好好学习,以后只能上江大了”变为如今的“你要好好读书,以后如果能考上江大我就心满意足了”。
但即便是江大,这个过程也花了四分之一个世纪。那几个世界顶尖学科,从创立至今更是都超过了半个世纪。这也提醒我们,办大学不同于办企业,教育是百年大计,办大学尤其是办世界级的顶尖大学绝不能急功近利。那种十年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想法,初衷固然是好的,却违背了教育发展规律。播下了龙种,结果会收获什么,那就只能等待时间给出答案了。
来源:三土城市笔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