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之后,一个节度使关键时刻的归顺,为大唐续命了百年之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09:14 1

摘要:随着唐朝国土疆域面积的扩大,中央朝廷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管理少数民族、巩固边防,在边疆地区设置十个兵镇,由节度使和经略使管理。这一做法使得藩镇的势力日益强大,并且雄踞一方,为战乱埋下了严重的隐患。后来,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政变,史称“安史之乱”,这是唐朝由盛转

随着唐朝国土疆域面积的扩大,中央朝廷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管理少数民族、巩固边防,在边疆地区设置十个兵镇,由节度使和经略使管理。这一做法使得藩镇的势力日益强大,并且雄踞一方,为战乱埋下了严重的隐患。后来,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政变,史称“安史之乱”,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也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元气大伤,政治凋敝,民不聊生,但是一个节度使的归顺使得唐朝转危为安,大唐王朝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又延续写了百年的历史。这位有着如此功勋事迹的节度使名叫田兴,唐王朝为了感谢他为其所做的努力,授予他“田弘正”这个新名字。

安史之乱是由于节度使权力过大,架空中央,与中央形成了对立局面导致的。在唐代宗平定了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及其朝廷的文武百官都认为节度使是唐朝在发展的过程中最大的敌人,如果不能让节度使归顺朝廷,日后必后患无穷

刚刚经历安史之乱,混乱的局面还没有完全解除,朝廷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处理节度使的事情。但是地方的一些军队仍散落在外,无人管辖,万一战乱再起,唐王朝将十分危险。于是,朝廷召集了这些在安史之乱投降的人,给他们一些金银财宝和一些土地,抚慰他们,希望他们镇守一方不要威胁到唐王朝

田兴的叔叔田承嗣就是朝廷册封的节度使之一。于是,唐朝进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这些新上任的节度使并未对朝廷感恩戴德,而是依仗着自己的权利,在地方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田承嗣也是如此,不但不听从朝廷的内容,他还在魏博为安禄山和史思明修建了专门的祠堂进行供奉。

唐王朝明白田承嗣这是公然挑战朝廷的权威,但对此却无动于衷,只能默默忍受。朝廷十分害怕惹田承嗣不高兴,万一田承嗣联合其他的节度使发动战乱,唐王朝再也经不起战乱的折腾了。所以朝廷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他不起兵造反就随他去吧。

同年,田承嗣的侄子田兴出生了。田承嗣虽为人凶狠、不留情面,对待这个侄子却与众不同。田承嗣十分喜欢田兴,教授他兵法谋略,让他饱读经书。渐渐的,在田承嗣的悉心培养下,田兴成为了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田承嗣由于常年习武,身强体壮,身体素质十分好,终年七十多岁。人到老年的田承嗣,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开始思考继承人的人选。田承嗣明白了暴政是不能使自己的统治长久下去,继承者要有贤德仁政爱民的思想。田承嗣的几个儿子的性格和田承嗣一样,性格十分暴躁、杀人如麻,并不适合成为魏博之主。

于是,田承嗣将自己的位置传给了侄子田悦。田承嗣的儿子田绪并不赞同,自古以来,都是父死子继,哪里轮得到田悦继承。田绪大怒,想尽办法杀死田悦,甚至不惜出重金,雇佣刺客暗杀,最终得手,魏博节度使的位置又辗转回到了田家人的手上。

不久以后,田绪因病去世,为了避免权力落到外人手中,他将节度使这一位置传给了儿子田季安。田绪和田季安正如田承嗣那样,实行残暴统治,遭到了民众的强烈反对

田兴逐渐长大,凭借自己的才能,在魏博获得了一席之地。他主张和平统治休养生息,还时常劝诫田季安应施以仁政。田季安将田兴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想要置田兴于死地,好在田兴吉人自有天相,躲过了暗杀。

随后,田季安因病去世,魏博变成了无主之地。魏博的老百姓都呼喊着希望田兴能够成为新主人,田季安的妻子便叫军队的将领们把田兴叫回来,田兴成为节度使已是民心所向

田兴担任魏博的节度使之后,继续施行仁政,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田兴率领魏博接受唐王朝的统治,臣服于唐王朝。对于一些不愿归附的蛮夷之地,田兴主动出兵,帮助唐王朝进行武力征服。唐宪宗听闻十分高兴,马上封赏田兴,并授予他新的名字“田弘正”。

在这个关键时刻,田弘正做出了选择归顺朝廷这一正确决定,率领魏博的军队帮助唐朝平定了边疆地区的叛乱,使得唐朝转危为安,大唐王朝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又延续了百年的历史。其实,一个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只有人民生活得越来越好,国家才能强盛

来源:藤井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