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女权”成为流量密码:小红书的内容生态之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2 05:36 3

摘要:9月11日,国家网信办指导上海市网信办对小红书平台采取约谈、责令整改等处置措施,直指其"未落实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在热搜榜单等重点环节频繁呈现炒作明星个人动态和琐事类词条等不良信息"的问题。这场官方通报的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平台对流量的病态追逐,更暴露了其在

当"性别对立"成为流量密码:小红书的内容生态之殇

9月11日,国家网信办指导上海市网信办对小红书平台采取约谈、责令整改等处置措施,直指其"未落实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在热搜榜单等重点环节频繁呈现炒作明星个人动态和琐事类词条等不良信息"的问题。这场官方通报的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平台对流量的病态追逐,更暴露了其在性别议题上的失序——当"男女对立"成为隐秘的流量密码,小红书的内容生态正在经历一场危险的"价值偏移"。

一、从"生活分享社区"到"性别对立战场":平台定位的异化之路

成立于2013年的小红书,曾以"标记我的生活"为口号,主打真实、温暖的生活方式分享。早期用户通过美妆教程、旅行攻略、育儿经验等内容建立连接,平台一度被视为"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百科全书"。然而,随着用户规模突破3亿、月活过2亿,商业变现的压力与流量竞争的加剧,让这个以"真诚"为底色的社区逐渐偏离轨道。

如今打开小红书热搜榜,"男生绝对不能容忍的女生行为""女生必看:远离这3种原生家庭的男生""99%的男生都不敢说的真相"等标题充斥眼球;#恋爱脑##妈宝男##扶弟魔#等标签下的内容阅读量动辄破亿,评论区充斥着"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女性就该经济独立"的极端言论。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内容的发布者中不乏认证博主、MCN机构账号,他们深谙"冲突即流量"的法则,将性别议题简化为非黑即白的对立叙事,用情绪煽动替代理性讨论,将复杂的社会关系切割成对立的阵营。

二、流量至上的算法逻辑:性别对立为何成为"财富密码"?

小红书的内容分发机制,本质上是"用户偏好-内容生产-算法推荐"的闭环。平台通过用户的点击、停留、评论等行为数据,精准捕捉群体情绪的"兴奋点"——而性别对立恰恰是最能激发情绪波动的议题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威胁自身群体"的信息更为敏感,当内容中出现"男性普遍如何如何""女性大多怎样怎样"的标签化表述时,用户更容易产生代入感,进而引发点赞、转发甚至争论。

这种情绪共振直接转化为平台的核心指标:某MCN机构内部人士透露,一条包含"男生最讨厌女生说的5句话"的笔记,互动率是普通生活分享的3-5倍;而刻意制造性别矛盾的选题,更容易进入"热点孵化池",获得首页推荐、话题加精等流量扶持。在"数据为王"的考核压力下,部分运营人员对性别对立内容的审核标准悄然放宽——只要不触及法律红线,能带来流量的"擦边球"内容便被默许甚至鼓励。

三、被撕裂的社会共识:性别对立的"软暴力"正在侵蚀什么?

当"男女对立"从个别争议演变为平台主流叙事,其造成的伤害远不止于网络空间的乌烟瘴气。对于年轻用户而言,尤其是Z世代和"00后",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长期浸泡在对立内容中,很容易形成"性别刻板印象"。某高校传播学调研显示,超60%的频繁使用小红书的大学生表示,"会在无意识中将特定性别标签与负面特质关联",这种认知偏差将直接影响其婚恋观、职场合作甚至人际交往。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社会信任的瓦解。当"男性都在物化女性""女性都在索取情绪价值"等极端言论成为传播常态,原本基于理解的性别对话空间被压缩,取而代之的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对立情绪。这种情绪外溢到现实中,可能导致职场性别歧视加剧、亲密关系矛盾激化,甚至成为极端事件的导火索。正如社会学家李银河所言:"性别议题的本质是人的议题,当它被异化为流量工具,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对彼此的理解,更是对人性复杂性的基本尊重。"

四、重建内容生态:平台、监管与用户的共同责任

此次国家网信办的处罚,既是对小红书的警示,也为整个互联网行业敲响了警钟。要遏制性别对立的泛滥,需要多方协同发力:

对平台而言,必须摒弃"流量至上"的短视思维,重新校准内容评价体系。一方面要优化算法,降低情绪煽动性内容的推荐权重,增加"理性讨论""跨性别对话"等正向内容的曝光;另一方面要强化审核机制,对刻意制造性别对立的账号实施"阶梯式处罚",对屡教不改者纳入黑名单。更重要的是,平台需承担起"内容引导者"的责任,通过话题运营、知识科普等方式,推动性别议题从"对立"走向"对话"。

对监管部门来说,要进一步完善网络内容治理的"精准度"。针对性别议题的特殊性,可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明确禁止传播性别歧视、挑拨对立的内容;同时加强对MCN机构的监管,要求其签署《网络内容合规承诺书》,将性别议题的传播规范纳入机构考核。

对用户而言,需要提升媒介素养,培养"信息辨伪"能力。面对煽动性标题和极端言论时,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条内容是否片面放大了个别案例?发布者是否有商业利益驱动?用理性思考替代情绪跟风,才能打破"对立叙事"的传播链条。

从"生活分享社区"到"性别对立战场",小红书的内容生态异化,本质上是平台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失衡。当流量经济遭遇性别议题,我们更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流量,来自于对真实生活的记录,来自于对多元价值的包容,来自于对人性温度的传递。唯有摒弃"对立即流量"的逻辑,才能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连接人心、传递善意的沃土。

来源:五间大瓦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