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亲,我来看你了。”2025年4月4日,73岁老人方汉炳在湖北省麻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曹宏卫一行的陪伴下,远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与72年未见的志愿军父亲方金耀“相见”。
“父亲,我来看你了。”2025年4月4日,73岁老人方汉炳在湖北省麻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曹宏卫一行的陪伴下,远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与72年未见的志愿军父亲方金耀“相见”。
方汉炳于1952年出生于湖北黄冈麻城市麻溪河村。那一年,他的父亲,21岁的方金耀,告别妻子及襁褓中的儿子,报名参军,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第73师第218团的一名战士。
“方金耀,湖北麻城人,1931年11月出生,1953年6月,在朝鲜281.2高地牺牲,职务是机枪手”。这是中华英烈网上,关于方金耀的全部记载。父亲离开麻城老家时,方汉炳还只是襁褓中的婴儿,不足3个月大。后来,他从奶奶那里得知,父亲对家里人说:“我是年轻人,有后代,我要响应国家号召,保卫国家,让全国人民过上好日子”。
3年后,一张烈士证和一面光荣牌被送到了家里。父亲方金耀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母亲受不了突如其来的打击,后来改嫁了,方汉炳由奶奶抚养长大。
“每次奶奶提起父亲,都会流眼泪。”父亲是家中独子,没有留下任何画像和照片,方汉炳对他的样貌没有任何印象。每年清明节,方汉炳都只能向着北方沉痛地缅怀父亲。
事情在2022年9月有了转机。麻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部分志愿军烈士的直系亲属,抽取血液样本,与从韩国归国的志愿军烈士遗骸,进行DNA比对。经过两年多的工作,确认了方汉炳和方金耀的DNA比对成功。
“他是为国家牺牲的,我很佩服他。”接过DNA比对告知书,已经73岁的方汉炳老泪纵横……方金耀在最后一次战斗中的情况,已经难以有准确记录还原。但1953年6月的281.2高地战斗在志愿军军史上是有明确记载的,方金耀和牺牲的战友都属于志愿军23军73师218团。
《解放军报》曾刊发报道,记录这次战斗中的一幕:1953年6月24日,第218团进入一线阵地,为反击281.2高地进行准备工作。3月29日晚,第218团发起281.2前沿两高地第一次反击战,第5连第1排于22时43分攻占北无名高地。敌军组织反扑,步话机员于树昌一次次向团部报告战斗情况,请求炮火支援。天亮后,阵地上只剩下于树昌一人。整整一个上午,他沉着地调动炮火,打垮敌人一次次反扑,顽强坚守阵地。团部的702型步话机传来于树昌坚定的声音:“猛打呀,敌人登上了我的地堡顶。”“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对准我的地堡,开炮!向我开炮!”战斗到最后,于树昌跃出地堡,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冲向敌群……
于树昌的故事,被写成了报告文学《向我开炮》,他也是后来的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主要原型之一。“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英勇一幕,成为感动一代又一代人的时代记忆。
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方汉炳儿时也看过电影《英雄儿女》,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影片中“王成”的原型正是父亲的战友。他们的一腔热血一起洒在了朝鲜半岛的那个高地上。
方金耀烈士的遗骸归国后,被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今年4月4日,清明节,73岁的方汉炳带着老伴和孙女,第一次坐上了飞机,跨越千里,前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奠分别了70多年的父亲。当机舱广播响起时,乘客和机组人员纷纷为之动容。
在沈阳烈士陵园,方汉炳颤抖着抚摸刻有父亲名字的英名墙,摆上家乡火烧耙和水果,重重磕了三个头:“党和政府把咱家照顾得很好,您放心……”方金耀的曾孙女也拿出事先备好的一封信,娓娓道出心里话……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已将老人带去的家乡故土留存,并承诺:因两地距离遥远,如若今后后人有需要,园区将在每年清明时在方金耀烈士墓前抛洒故土,代为祭奠……
72年生死两茫茫,终得父子“重逢”方金耀的名字从此不再只是烈士证上的一行铅字,而是子孙后代心中鲜活的英雄。向方金耀烈士致敬!(□王中正 通讯员胡丹 刘冰)
编辑:李俊
审核:田雄
来源:民主与法制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