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场中的晋升与转行,生意中的扩张与收缩,关系中的亲近与疏离——
“处世如行舟,进退皆需顺应水流与风向。”
《资治通鉴》不只是一部历史巨著,更是一面映照人性的明镜。
它记录了无数王朝兴衰与人物浮沉,隐藏着千年未变的处世哲学。
其中最深奥的智慧,莫过于对“进退时机”的洞察与把握。
真正成熟的人,懂得在激流中勇进,也在风浪前暂退。
这种智慧并非天生,而是在经历中淬炼而成的判断力。
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同样充满选择与挑战。
职场中的晋升与转行,生意中的扩张与收缩,关系中的亲近与疏离——
每一个决策背后,都是对进退的权衡。
而那些活得好的人,往往不是最努力的,却是最懂节奏的。
他们像优秀的冲浪手,不一定最强壮,但最会借力于浪。
“真正的聪明人,从不盲目坚持,而是灵活应对。”
接下来,让我们借古鉴今,解析这份进退之间的智慧。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许多善于把握时机的典范。
他们不急于一时,却总在关键时刻果断出击。
比如现代科技界的埃隆·马斯克,便是如此。
他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几乎破产,却坚持投入SpaceX和特斯拉。
当时很多人劝他撤退,但他判断那是行业低谷也是机会窗口。
结果他不仅挺过危机,还引领了电动汽车和太空探索的革命。
另一个例子是华为的任正非。
他在90年代就看准通信技术的潜力,全力投入研发。
即便初期亏损、被人嘲笑,他也没有动摇前进的决心。
如今华为已成为全球通信领域的巨头之一。
这些人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蛮干,而是因为看清方向。
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应该集中资源、全力冲刺。
“进取不可无准备,发力不可无依凭。”
职场中也是如此,跳槽、创业、转行都需选对时机。
盲目冒险只会耗尽能量,精准出击才能放大成果。
真正的“进”,是一种清醒的勇敢。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多次强调“退”的智慧。
有时候,后退不是为了放弃,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比如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2018年遭遇明州事件。
他迅速退出一线管理,低调处理舆论,稳住公司大局。
这一退,不仅避免了企业震荡,还为后续回归留出空间。
两年后他重新带队,推动京东物流与健康业务崛起。
另一个例子是新东方的俞敏洪。
“双减”政策后,教培行业几乎一夜崩塌。
俞敏洪没有固执硬撑,而是果断关闭1500个教学点。
他退还学费、捐赠课桌椅,同时转型直播带货东方甄选。
这一退,不仅保全了企业声誉,还开辟了新的增长路径。
“退,不是懦弱,而是为了更有力的前进。”
个人生活中也是如此,吵架时暂停沟通、压力大时休假——
这些都是以退为进的策略。
退,是一种留白,更是一种远见。
《资治通鉴》中常见因不懂停止而招致失败的案例。
现代商业史上,共享经济泡沫便是一例。
许多企业盲目扩张,忽视盈利模式与市场边界。
ofo小黄车曾一年内进入全球20个国家,疯狂投放车辆。
但过度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最终欠下巨额债务退出市场。
创始人戴威也曾被舆论称为“不懂停止的冒险家”。
相反,万科的王石却深谙“止”的智慧。
他在2008年房地产火爆时提出“拐点论”,主动降价回款。
这一决策让万科提前储备现金,安然度过后续调控寒冬。
“贪者逐利不止,智者见好就收。”
个人投资中,追涨杀跌、盲目加仓往往导致惨重损失。
而设置止损点、及时离场的人,反而能保留实力。
知止不是保守,而是对欲望的克制与对风险的敬畏。
《资治通鉴》强调“时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环境变化时,策略也必须调整,否则必将被淘汰。
诺基亚曾是手机行业霸主,却因固执于塞班系统衰落。
它未能及时转向智能触屏技术,最终被苹果和安卓超越。
另一正面案例是 Netflix 的转型。
它最初做DVD租赁,却在流媒体兴起时果断放弃旧业务。
甚至不惜拆分公司、投入全部资源做原创内容。
如今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流媒体平台之一。
“变者生,守者死,这是永恒的商业法则。”
职场人也应如此,技能会过期,行业会更迭。
持续学习、灵活转向的人,才能始终站稳脚跟。
知变是一种生存力,更是一种前瞻力。
《资治通鉴》的智慧,穿越时空依然鲜活有力。
进、退、止、变——四者构成了处世的核心节奏。
生活中的我们,常被困于“必须前进”的思维枷锁。
却忘了有时后退是智慧,停止是勇气,改变是生机。
“成熟的人,懂得在复杂中保持灵活与清醒。”
职场中,项目推进受阻时不妨暂停复盘而非硬闯。
关系中,情绪激烈时选择冷静而非争执对抗。
决策时,数据不支持就调整方案而非自我欺骗。
真正的智慧,是知道何时该发力、何时该收手。
它要求我们既要有敏锐的判断,也要有沉静的耐心。
最终,我们学会的不是技巧,而是一种生命节奏。
在这种节奏中,我们与时代共舞,也与自己和解。
来源:史韵拾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