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出海”绘就“诗和远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6 08:56 3

摘要:又到牡丹出口销售黄金季节,一株株牡丹将从菏泽出发,把国色天香带给世界人民。经过一代代牡丹从业者的不懈努力,菏泽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生产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观赏基地。一朵朵牡丹花,架起对外沟通的桥梁,向世界讲述着菏泽故事。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郭卫东

又到牡丹出口销售黄金季节,一株株牡丹将从菏泽出发,把国色天香带给世界人民。经过一代代牡丹从业者的不懈努力,菏泽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生产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观赏基地。一朵朵牡丹花,架起对外沟通的桥梁,向世界讲述着菏泽故事。

首批万余棵牡丹出口海外

9月12日,在牡丹区黄堽镇的菏泽牡丹出口示范区,工作人员正忙着对即将“出海”的牡丹种苗进行加工作业。

工作人员手持高压水枪,仔细冲洗牡丹种苗根部的泥土;旁边,多名工人围坐在一起,用剪刀精准修剪种苗枝叶;一侧,几名工人则将加工完毕的牡丹种苗小心装入包装箱。“我们目前加工的这批牡丹种苗共1万余棵,即将出口韩国。”菏泽牡丹商会会长吴勇华介绍道。

自2002年韩国首次从菏泽引进牡丹种苗以来,累计进口量已超百万株,双方在牡丹品种改良、种植技术攻关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十分密切。今年3月28日,2025世界牡丹大会韩国分会场活动在韩国骊州市成功举办。

走进牡丹区牡丹办事处、黄堽镇等牡丹主产区,随处可见牡丹生产企业忙碌的身影,工人们各司其职,忙着种苗加工、生产与销售。“秋季是牡丹种苗出口的黄金季节。出口国外的种苗对品质要求很高,必须做到无活虫、无虫卵、无残留泥土,折枝断根或带有病斑、虫斑的种苗都要剔除。经过挑拣,还要依次完成药物浸泡、检验检疫、熏蒸等一系列流程,才能达到出口标准。”吴勇华一边指导工人加工,一边向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解释。

菏泽素有“中国牡丹之都”的称号,更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誉,是目前世界上牡丹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全的生产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观赏基地。在种植领域,菏泽牡丹苗木对全国牡丹种植的供应支持率达85%以上,苗木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90%;牡丹年宵花年销量突破60万盆,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0%;芍药鲜切花年销量达1.2亿枝,占据国内市场70%的份额。

牡丹不仅深受民众喜爱,还承载着美好寓意,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本土花卉,更是极具特色的对外文化符号。近年来,菏泽依托本地牡丹资源优势,将资源潜力转化为产业优势,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牡丹种苗从这里出发,远销世界各地,让“国色天香”香飘全球。

一朵牡丹,架起中外友谊新桥梁

一朵牡丹,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交流、缔结友谊的新纽带。

菏泽人民世世代代爱花、种花、崇花、敬花,牡丹早已成为这座城市最靓丽的名片。菏泽始终秉持“把最美牡丹带给世界”的理念,期待与全球友人共同欣赏牡丹之美、传播牡丹文化,用心架起深化中外友谊的“牡丹桥”,携手书写合作发展的精彩篇章。

事实上,菏泽牡丹的“海外名气”早有渊源。唐朝时期,“牡丹名片”就已享誉日本;大航海时代,中国纺织品、瓷器传入欧洲,牡丹作为这些商品上的重要图案元素,开始进入欧洲人的视野。不过,当时欧洲人误以为牡丹和龙、凤等形象一样,只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或文化符号,并非真实存在的花卉。直到165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代表来到中国,亲眼见到牡丹后,才有专人对这一景象进行报道——这也是目前已知西方人目睹牡丹的最早记载。

约在1786年,英国邱园主人约瑟夫・班克斯读到这篇报道,又观赏了多幅绘有牡丹的中国画,对这种花卉产生浓厚兴趣。他随即委托东印度公司的外科医师亚历山大・杜肯在广州为其收集牡丹种苗,之后将种苗送至邱园培育。1789年,这批种苗中有一株成功绽放出高度重瓣的红色花朵,这便是最早引种至欧洲的中国牡丹。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广州出现的牡丹多为催花牡丹。在那个时期,中国只有山东菏泽的花农到广州从事牡丹催花工作。因此,165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贸易代表所见的牡丹,应为菏泽催花牡丹;1786年在广州收集的牡丹种苗,也源自菏泽。1789年欧洲大陆绽放的第一批牡丹,正是经广州引种的菏泽牡丹。

牡丹“出海”闯世界,产业“出圈”富百姓

赏一城牡丹,品牡丹产业发展活力。从春到秋,经冬历夏,菏泽人以对牡丹的深厚情感,推动牡丹产业不断发展,让菏泽牡丹香飘四海。如今,这一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已成为菏泽对外交流的重要桥梁。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近年来,菏泽积极推进“牡丹出海”计划,高规格举办菏泽牡丹国际传播论坛,先后在荷兰、日本、韩国设立牡丹节会海外分会场,在保加利亚等国建设海外牡丹园,在巴西、马来西亚、罗马尼亚等国成立牡丹文化海外传播站;同时面向全球举办“花开盛世”牡丹系列奖项评选活动,以中国工笔画形式绘制“一带一路”沿线50多个国家的国花,为世界人民了解牡丹、了解中国打开“牡丹之窗”。

在产业发展上,菏泽坚持市场化、大众化、人文化、国际化、品牌化方向,按照“依托牡丹、延伸牡丹、超越牡丹”的思路,推动牡丹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牡丹之所以能香飘四海,不仅因其文化价值,更源于其独特的经济价值——牡丹全身都是宝,花可观赏、根可入药、籽可榨油、蕊可制茶、瓣可提取精油,籽粕能做饲料,枝条和叶子可制作熏香。作为牡丹产业发展的先行者,菏泽通过实施“牡丹+”工程,从多领域、深层次挖掘牡丹价值,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目前全市各类牡丹生产、加工、出口企业已达120余家。

在加工领域,菏泽已开发出牡丹籽油、牡丹茶、牡丹日化品、牡丹生物医药类产品等260余种,产品远销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文创领域,衍生出牡丹剪纸、牡丹刻瓷、牡丹丝绸、牡丹汉服等特色产品,品类丰富、琳琅满目。如今,菏泽牡丹产业已带动50万人就业,2024年实现总产值130亿元,昔日象征“富贵”的牡丹,已变成助力产业发展的“产业之花”、带动百姓增收的“富民之花”。

在今年4月举行的2025菏泽牡丹国际传播论坛暨“共同讲好黄河故事”研讨会上,马尔代夫驻华大使法泽尔・纳吉布表示:“文化根植于自然,又能超越国界,将不同国家的人们紧密相连。不同文化的交流,不仅能展现差异,更能凸显人类对和平、美好与未来的共同追求。透过娇艳的牡丹,我们既能感受中国文化传统、拥抱文明多样性,也能共同构建和谐互通的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办事处主任夏泽翰则指出:“黄河与牡丹共同代表着中国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它们不仅是中国历史的符号,更是充满活力的现代元素。期待通过文化交流、创新、保护与国际合作,让黄河文化与牡丹文化持续绽放光彩、滋养后世。”

如今,“让世界爱上菏泽牡丹”已成为菏泽牡丹节会的核心主题,也是菏泽牡丹对外宣传的核心口号。牡丹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综合性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菏泽将全力推动牡丹产业向高质量、可持续、多元化方向发展,借牡丹之桥,向世界讲好菏泽故事、中国故事。

来源:牡丹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