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攀枝花,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钢铁、矿产和壮丽的金沙江峡谷。但在清朝的县志里,这里也曾孕育过一批默默无闻却光彩夺目的民间名人。他们或教书育人,或雕砚传艺,或潜心求学,用一生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尘封的县志,走近这些被历史铭记的名字。
提到攀枝花,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钢铁、矿产和壮丽的金沙江峡谷。但在清朝的县志里,这里也曾孕育过一批默默无闻却光彩夺目的民间名人。他们或教书育人,或雕砚传艺,或潜心求学,用一生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尘封的县志,走近这些被历史铭记的名字。
寸秉信:苴却砚的民间雕刻大师
1854年,寸秉信出生在如今的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幼年丧父,二十岁又失去母亲,生活的艰辛让他早早学会了坚韧。十二岁时,他拜师学习砚刻技艺,从自制刀具开始,用金沙江边大堡哨的天然石料,日复一日打磨、雕刻。
他虽然不识多少字,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雕刻的题材多取自民间神话与传说,刀法古朴,线条明快,作品充满生命力。宣统元年,云南省苴却行政委员宋光枢挑选了他的三枚砚台,送往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一时间,苴却砚名声远播海外。
可惜,命运并未给这位民间大师更多时间。民国二年,云南省政府邀请他赴昆明传授技艺,但他因多年病痛缠身,未及启程便病逝,享年59岁。他的作品,至今仍被视为苴却砚的艺术瑰宝。
毛汉诗与毛班香:两代私塾先生的书香传承
毛汉诗,名严苌,咸丰年间中举后,没有选择仕途,而是回乡教书。他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循循善诱,桃李满门。其子毛班香,中秀才后,继承父业,继续以私塾为业,将书香延续了下去。
有趣的是,后来的书法大师于右任,11岁时曾在毛班香的私塾里,跟随毛汉诗学习草书,临摹王羲之的《鹅字帖》。毛班香常说:“楷书是一切书体的根基。”他教学生,总是从赵孟頫的《千字文》开始,打牢基础,再学其他书体。这种严谨的教学方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马鉴源:耿直的学者与文学锋芒马鉴源,字养之,清代杨村(今南市镇杨村)人,贡生出身。少年时,他便立志求学,听闻三原“清鹿书院”的贺复斋先生讲授程朱理学,便慕名前往拜师。凭借勤奋与天赋,他成为贺先生的得意门生。
他的文章效法唐代韩愈,文笔犀利,常针砭时弊,充满正气。生活中,他为人耿直,待人有礼,一生好学不辍,也乐于教诲后辈。在他的影响下,当地学风兴盛,不少学生后来都成为地方名士。
这些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功业,却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到了极致。他们的故事,藏在泛黄的县志里,也藏在攀枝花这片土地的记忆深处。或许,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里的山水才多了几分人文的温度。
如果你喜欢这些故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心中的攀枝花还有哪些值得铭记的人物。
来源:农村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