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官寨遗址于2008 年和2017年两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高陵人都知道在姬家街道,分开东西片区,西片区在杨官寨村,东片区在徐吾村,而且常年是大门紧锁,围墙内被村民种植了蔬菜等植物,有一个蓝色棚子,下面就是一些土坑坑。至于这里出土了什么文物,在哪儿展示
杨官寨遗址于2008 年和2017年两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高陵人都知道在姬家街道,分开东西片区,西片区在杨官寨村,东片区在徐吾村,而且常年是大门紧锁,围墙内被村民种植了蔬菜等植物,有一个蓝色棚子,下面就是一些土坑坑。至于这里出土了什么文物,在哪儿展示着,均不得而知。
我也曾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看到零星几个陶器的展示,再就是在高陵历史博物馆里看到镂空人面盆,也有一些介绍,但这些文物不足展示作为“国家级”考古新发现。
在经过几番探馆之后,终于在陕西考古博物馆二楼的发现—3展厅找到了杨官寨遗址考古成果,宝贝之多令人震撼。
通俗的说,杨官寨属于仰韶文化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杨官寨人依水而居,在泾河北岸约1公里的坮塬上,丰盈的泾河水带来了肥沃的泥沙,为杨官寨人生活给予生产的条件,她们在河滩种植粟米等庄稼,还饲养大肥猪、烈狗等动物。
展馆内部
首先,杨官寨人的血缘姻亲
科技还原后的杨官寨人也是美男子
杨官寨先民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女性个体略多于男性,约 1:0.9,死亡年龄主要集中在25~ 55 岁,未成年个体也占一定的比例。
据墓地内死者的 DNA 全基因组、锶同位素、碳氧同位素等分析结果,结合遗址内出土大型陶祖的现象,显示出当时男性在生产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女性系从外地嫁入,反映了族外婚的出现与男权社会的形成。
杨官寨男人也是高个子
杨官寨人过着群居生活,壕沟周长有1945米,如此巨大的体量,修建时候一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显然,这仅靠杨官寨人的力量恐怕很难办到,需要有公共权力组织进行了统一协调和指挥,以调动周边聚落的力量来共同完成,看来杨官寨人还是具有号召力的。
其次,杨官寨人生活的城池
杨官寨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过着群居生活,考古发现,其是关中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的特大型中心聚落遗址。
杨官寨人居住中心是最早的城市雏形,就如今天的城市一样,有环壕、西门址、水利系统、成人墓地等设施,是经过全面规划、功能齐全的聚落。城市规划近乎方正,而且呈现轴对称图形,说明那时候人们就注重对称美了。
在城池中,主通道是西门,中央水池遗迹及周围广场为公共活动场所,以东区墓地为公共墓地,碳十四测年最早数据为公元前 3655~ 前3585 年,最晚数据为公元前2810~前 2520年。
环壕很完整,都是人工挖建的防御设施。周长1945米,沟内面积24.5万平方米,壤沟宽8~13.5、深3.3~5.8米,那技艺不是一般的高超。
第三,杨官寨人的生产
杨官寨人进行制陶工艺,也进行酿酒,还进行农业生产,畜牧业养殖,注重水利业。
按照考古的布局规划,制陶作坊主要在城池壕沟外的西南方向,考古发现有制作陶器的陶旋转轮,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主要有罐、盆、瓶、钵、瓮、釜、灶等日常用器,现已修复的就有1480余件。
网红镂空人面盆
其中最著名网红陶艺是镂空人面盆,还有重唇尖底瓶、葫芦口平底瓶、浮雕蛙纹陶釜等陶器。而重唇尖底瓶,葫芦口平底瓶主要是酿酒工具。
浮雕蛙纹陶釜
发展农业:浮选发现了数量可观的农作物:大量的粟,一定数量的黍、大豆和水稻遗存,反映了杨官寨先民的食物构成,此外还出土了禾本科、豆科、藜科等10 余科40 余种非农作物遗存,其中夏至草、秃疮花、泥湖菜等具有药用价值,胡枝子属、草木樨属等可能与牲畜饲料有关,体现了史前人类植物资源利用的多样性。
注重水利,房子周围有排水沟,城边上有壕沟,一方面排水,一方面抵御外敌。环壕西部转折(G8-3),位于西段环壕略偏南处,平面形状近圆弧转角,口宽底窄,现已揭露部分长约32、口宽 8.3~ 12 米,出土部分完整陶器。环壕西南段(G8-4),位于环壕西南部,西北东南走向,口宽底窄,底部较为平整。已发掘部分长约 26、上口宽 9.7~ 11、底宽 2.3~3.6、深4.8~5.8米。
畜牧业,杨官寨人养马鹿、鹤、梅花鹿、珠蚌、獐子,还有猪和狗,有骨头遗骸为证。
第四,杨官寨人使用的工具
使用的石器
骨器
杨官寨出土的一组仰韶时期的浮雕人面陶器环壕西部发现门址1处,宽大约2. 7米。门道两侧的壕沟堆积内出土了大量陶器、骨器、石器等。器物数量巨大,大多成层分布,保存基本完好。其中不乏高等级器类,如镂空人面纹覆盆和成组出现的鼓形器(器座)等。
出土的这些器物甚至就连常见的盆、钵一类都绘有精美的彩色图案。彩绘有圆点、弧线、三角纹之外,还有蜥蜴纹等特殊题材,可能与当时人们的信仰有关系。
第五,杨官寨人的生活浪漫,喜好喝酒
分酒器和九个酒杯
在杨官寨遗址中出现了许多储藏酒,喝酒的器具,有尖底瓶,漏斗,还有酒杯,酒盅等器具。
第六,杨官寨人的墓葬
墓地位于遗址东部环壕外,总面积9万余平方米,约数千座墓葬,以偏洞室墓为主,多东西向,排列整齐,无打破关系,统一规划管理,是首次确认的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
偏洞式墓是在墓道一侧掏挖洞室,置放逝者遗体。考古显杨官寨先民
80% 使用这种墓式。此发现将偏洞式墓的出现年代早了600 多年,颠覆了之前对偏洞式墓起源、传播路线的认知。
有兴趣的朋友直接导航陕西考古博物馆,如果看的仔细,需要大半天时间,请做好充分准备,带上干粮和水杯。
由于参观的比较粗略,有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在评论区补充留言!
更多宝贝,请看图片。
考古过程
走村串巷白话
走村串巷,所见所闻,所看所思,所照所写,散文游记,照片画图,与大家分享
来源:乡村科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