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巷里厢呒没庙——童年趣事(145)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6 06:17 3

摘要:庙巷里厢呒没庙,这倒是我小辰光的又一件趣事。那时上大街,必经过庙巷,庙巷门口就是那时经常光顾的大饼油条店,从那里往北拐进去,挺精致的一条石板街,两旁是高高的青石皮的人家大门口的台阶,往前面不久就是一个直角拐弯,出现的是一条更宽更长的,俗称小庙巷的长巷,这小庙巷

清朝时城隍庙的格局

庙巷里厢呒没庙,这倒是我小辰光的又一件趣事。那时上大街,必经过庙巷,庙巷门口就是那时经常光顾的大饼油条店,从那里往北拐进去,挺精致的一条石板街,两旁是高高的青石皮的人家大门口的台阶,往前面不久就是一个直角拐弯,出现的是一条更宽更长的,俗称小庙巷的长巷,这小庙巷明明比大庙巷大了许多,长了许多,偏偏叫它小庙巷,也是搞不明白的事情。不管是大庙巷还是小庙巷,反正是没有一座庙的。

八九十年代的庙巷

从司马街口进入庙巷一直往里走到头,就是著名的人民大会堂侧门,门头不大,里面种满了各类树木,一幢苏联式的建筑横卧在里面,直东直西,这就是大会堂,我们小时候经常在这里玩耍游戏的地方。从侧门一直转到寿山路上,基本都是大会堂的地盘,它的正门就在西门,只不过之间的距离因为对面是体育场,再加上一个巷,这大门到正门的距离实在是短了点,想当年,江阴体育场开万人大会,这正门顶上竟然成了大会的主席台,也算是一大创举。

江阴人民大会堂侧门

江阴人民大会堂正门

回家问大人为什么没有庙,这才知道,这里过去是江阴最最有名的城隍庙,怪不得东也是庙巷,南也是庙巷呢。 城隍庙,是古时民间信仰与城镇历史的重要象征。它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古代江南城镇社会生活的中心。最早源自战国时期的“社稷之神”,后来演变为护城之神。到了唐宋时期,城隍信仰逐渐制度化,官方开始在各州县设立城隍庙。明朝洪武初年,朱元璋下令全国府县必须建城隍庙,使其成为与儒家孔庙、佛教寺庙、道教观并列的重要庙宇,江阴率先垂范,最先由吴良在江阴的古演教寺遗址建了城隍庙。而古演教寺的位置很可能就是唐朝以前暨阳县的县衙所在,更早一点则是梁朝江阴王的王城所在,在这个好地方建城隍庙,也说明了当时官府对城隍庙的重视。

过去的城隍庙往往是城市最繁荣的地区之一,江阴城隍庙也不例外,据说城隍庙规模宏大、香火鼎盛、粉墙黛瓦、雕梁画栋,兼有江南园林的精巧与道教宫观的庄严。它不仅是祭祀场所,还常与市集、茶馆、戏台相连,逐渐成为江阴的文化与商业中心。人们求平安、祈丰收、解冤屈,都要去城隍庙;庙会时尤为热闹,

有戏曲表演、花灯游行、香市集会,这一天人们恭恭敬敬把庙巷城隍庙的菩萨抬出来,送上君山东岳庙。前后仪仗旗幡林立,当地官员乡绅以及江阴各地的民间表演团队紧跟其后,要塞的秧歌舞、西郊的调龙灯、利港的九狮舞、西石桥的茶花担、三宝村的高跷,申港的段龙、还有马灯舞、河蚌舞、荡湖船、渔篮虾鼓等等各式各样的表演,从城隍庙出发,这几天的城隍庙就是江阴最热闹的中心,周围的大街小巷几乎都是各地闻风而动的商贩沿街摆摊,烧香拜佛的、围观看热闹的、采办生产生活用品的、走亲访友的,特别是元宵节城隍庙的花灯会,更是人人流连忘返,连续几天人山人海。

这城隍庙民国时还接待过大人物呢,1912年10月,辞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孙中山先生开始了实业救国的探索,10月19号下午,他坐联鲸号军舰从上海开到黄山港,经地方人士的邀请,坐轿一路赶到城隍庙的桐梓堂,在那里为江阴父老做了一次精彩的演讲,那句“叫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发起”的原话,就是在这个城隍庙里发出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寿山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把他经过的小路和侧城门改为中山路和中山门,他吃过的小烧饼叫“中山饼”。

孙中山来江阴乘坐的联鲸号军舰

按理说,江阴的城隍庙从始建以来,一直都是是非不断,要么毁于兵灾,要么毁于灯火,但总归是一毁就建起来,原因就是他在当地老百姓和官府当中的影响实在大,只是1937年12月的日本人轰炸江阴城,城隍庙再一次被炸,这一回城隍庙就再也没有建起来,连带着城隍庙花灯会和城隍出巡这些民俗文化也都消失了,城隍庙就再也没有恢复往日繁盛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城隍庙的废基上建造了人民政府的大会堂,在它的西面,建设了江阴人民体育场,我小时候看到的大概就是这样的场景了,所以根本没有什么庙了,倒是在大会堂的南首西侧的庙巷里,有几间极像庙还是祠的房子,我还围着城隍庙转了一圈,除了城隍庙西面变成了大会堂,它的东面依然是高墙,也属于旧时的大宅,我去过那东面进去的房间,那时评弹团的老团长姚震伯,奚五昌住里面,还记得我同学王梅家也住里面,她父亲王长庚拉着一手好胡琴,从那里出来,整个东面一直到中山公园,基本都是附近蔬菜大队的茭白蔬菜田,贯穿其中的就是那条江阴最古老的暨阳河,我小时候还走过上面的青龙桥,至于东面的白虎桥早在日本占领江阴时,修建了虹桥路而消失了。

小时候妈妈在人民医院上班,我几乎所有从西大街往人民医院方向的每一条路都走过,其中城隍庙那边的三条路我都走,走得最多的还就是大会堂门口那条只能一个人走的仿佛田埂一样的路,还有就是小庙巷那条长长的巷子了。现在我还经常会走庙巷,只不过已经没有了过去的痕迹,除了城中幼儿园那棵树还是过去桐梓堂门前的树以外,连巷名也不存在了。

九十年代的庙巷

来源:读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