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素人的内容十年:做自媒体时代的《武林外传》|新榜洞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9 17:45 1

摘要:他身上有数次人生转折留下的痕迹:首次拍片拿奖后无戏可拍,转行做广告又碰上行业滑铁卢。虽然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总是跌跌撞撞,但有一件事他坚持了十年,就是拍公益影片。

作为“深圳素人”的账号主理人,鲁恩滨堪称“先天自媒体圣体”:多个赛道、多次创号,出手就是爆款,出道直抵巅峰。

他身上有数次人生转折留下的痕迹:首次拍片拿奖后无戏可拍,转行做广告又碰上行业滑铁卢。虽然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总是跌跌撞撞,但有一件事他坚持了十年,就是拍公益影片。

最近半年,鲁恩滨创建账号“深圳素人”,十几条内容的播放量已超3500万;以乙方广告导演视角创作的“来活了”系列短片,集均播放量超百万。

在3月28日的「2025新榜内容节」现场,鲁恩滨以《打破标签,在热爱中找到自己的光》为主题探讨了创作者该如何在行业变动中调整策略、坚守内容初心。

以下内容整理自这场演讲,内容经本人确认。

我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补习班,之前拍过电影,目前从事的是广告方面导演的工作,也做过一些网剧。在自媒体的赛道上,我还是一个小学生。

说句实话,“深圳素人”这个IP很新,可能还有一些读者没有刷到过。以下是一条一分钟的介绍视频,希望能在最短时间内让大家了解“深圳素人”以喜剧为主的创作风格。

来之前我在想,今天分享什么样的内容,会让大家觉得有价值。最开始我想聊聊传统广告人如何转型做自媒体的方法论,转念一想,身边同行大咖的方法论足以帮助大家。

思考良久,我决定聊聊个人成长与内容创作之间的关系。其中浓缩了我在视频行业这十年的所见所闻所想,也包括我做视频的意义。

素材积累:

人生经历是最好的创作底色

山东以往给大家的印象是“考公大省”,这里的人学习都很卷。但我是地地道道数理化特别差的山东人,尤爱跟读书不沾边的兴趣爱好,比如音乐、武术和绘画。我很小就被老师贴上了“不务正业”“没出息”的标签。

毕业之后我带着2000块钱就到了深圳,没有亲人,没有背景,只有一颗想要成为音乐人的心。我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先发行一张自己的个人EP。这是一种介于单曲和常规专辑之间小体量的专辑。当时我发行的第一首歌,现在看起来名字很土,但却十分励志,叫《太阳下的梦》。

这首歌发了之后,我觉得自己也算是在华语歌坛正式出道了,老家人应该对我刮目相看了。但是有一年我回家过年的时候,听到了身边一些亲戚朋友讨论的声音,他们说谁谁谁家的孩子是不是在外面唱红白喜事的?这就是我眼中的我和乡亲们眼中的我。

这件事情给我年少的内心来了沉重一击,它让我觉得努力证明自己是一件很荒诞的事情。但我还是很执着地想证明自己,可以换一个标签,于是我把自己非常擅长的武术融合进音乐中。

那段时间我有了一个新的标签,叫功夫歌手。非常不幸的是,表演过程当中我受了非常严重的伤,左腿几乎瘸了,而且就这么瘸了长达一年。

在深圳寸土寸金的城市,每一天不能出去挣钱,压力会与日俱增。我只好租了一间出租屋,淘来一架二手电子钢琴,当起了声乐老师。没课的时间我就去街边卖唱,尽可能让自己多赚钱。

仔细回想我教声乐的那段日子,尽管很忙,但也没有误人子弟。除了教学生们如何把歌唱好,我还会教他们做人的道理。虽然我才20几岁,很多道理还不成熟,但我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有一个学生给我印象特别深。他名字里有一个“涛”字,网名特别长,叫“涛哥的生活很精彩世界充满爱”。这个学生音乐天赋不高,准确来说应该是五音不全,也就没有如愿以偿成为音乐人。后来他离开深圳,回到老家开了一家餐厅,餐厅业务非常广泛,包括声乐培训、电焊、烤面筋、武术培训。

那张图我已经找不到了,但是我在家里翻出来一张自己十几年前的名片,我老婆说你一定要把它上去。

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无论是我的个人经历,还是发生在我朋友、学生身上荒诞有趣的事情,大家想尽一切办法在这个城市顽强生存的生命力吗,不就是我今天的创作底色吗?

这些年我创作了上百个角色,PPT能展示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大多角色都来自真实的故事和人。以前我会在影片开头写上“本片根据真人故事改编”,现在因为自媒体的黄金五秒,把这些字打出来就没那么重要了。

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记录生活,这始终是我创作的重要方式。

面对未知:

活下去是创业者的第一要务

视频行业不断变化的十年,也是我拥抱变化的十年。行业瞬息万变,“活下去”是创业者的第一要务。

后来我慢慢告别了音乐人的身份。虽说我得过广东赛区《快乐男生》的前五十强,也上过浙江卫视《我爱记歌词》等一系列综艺节目,但这些对我的生活并没有太大改变。

作为一个闲不住、又钟情于拍视频的人,在这个犹疑摇摆的阶段,我会给身边的歌手朋友拍MV。在一些人看来,我拍视频是我身上又一项不务正业的爱好。但是有行动的人总会迎来更多机会。

机缘巧合之下,我能跟深圳市刑事侦察局合作,拍摄出人生第一部商业短片。这是一部刑侦类影片,一经发出,狂揽全国各大奖项。

如今回望,才知道自己当年还是太年轻,行为有些轻佻。突然收到这么多奖项,觉得自己出道即巅峰,就开始飘飘然。

那时我跟身边做音乐的朋友说:“哥们儿要转型当导演了,歌手这活咱以后就不接了。”此话一出,半年之内我颗粒无收。没有人找我拍片,自己突然陷入非常难的困境,穷到身上只剩下二十几块钱,还寄宿在朋友家里。

没有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我不会跟父母伸手要一分钱的,那个时候确实走投无路,我给我妈编辑信息,希望她能够赞助我几百块钱车费,我坐绿皮火车回老家算了。那是我第三次准备离开深圳。

紧接着就是非常戏剧性的一幕。给我妈的求助信息还没来得及发送,我就收到了一条短信,上面写的是“第三届深圳青年影像节最佳导演奖奖金16000元”。这个图我保存到现在。

这条短信的出现完全在我意料之外。毕竟这个奖项过去半年多,我也没有太在意。

这件事给我两个感受,一是转机往往出现在你想要放弃的时候,所以坚持是件重要的事

第二点可以说是教训,年少轻狂是个很危险的状态。非常后悔当时跟做音乐的朋友把话说得那么满,还是得给自己留一点后路。做人要务实一点

拥抱变化:

及时脱掉长衫,选择大于努力

没有导演工作的时候,我会做主持人,和视频拍摄相关的武术指导、剪辑师、摄影,这些我都会做。

那个时期遇到了很多同路而行的朋友,也碰上了网络大电影的红利期。我连续拍了五六部长篇电影,积累了一些经验,跟亦师亦友的老师共同开创了一家电影制作公司,开始了为期四年的创业。

这四年里,我们遭遇了两次重创。首先是税收带来的行业大萧条,低迷的周期还没结束,疫情接踵而来,几乎对整个影视行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当时我们的公司员工比较多,有四十多号人,作为一个创业者,一觉醒来就必须要面对每个月大几十万的开支,最后实在无力负担,创业之路土崩瓦解。我跟我亦师亦友的搭档,也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贵人,也到了分道扬镳的时候。他继续在电影行业里面深耕,而我则转战到了传统广告行业。

比较幸运的是,那几年我积累了一些优质的客户资源,包括大的品牌方,还有一些上市公司。转战广告行业以后,我们签订了一些年框,那几年算得上是顺风顺水。

好日子没过多久,传统广告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冲击。自媒体的风靡,几乎是把广告从业者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从原先对短视频爱搭不理,到现在的高攀不起,我们切身感受到当一个新的事物颠覆生态的时候,是完全不给你机会的。

我们再度寻找出路,孔乙己的长衫不脱不行。我们尝试了两个短视频方向。

第一个方向就是“导演奶爸”,从我自身家庭生活开始做自媒体。我媳妇怀孕,我全程陪伴她,记录家庭氛围,比较幸运的是只做了两条就出了播放几百万的爆款。

随着流量的增大,我们的生活细节都被曝光在镜头之下,身边的亲戚朋友也会刷到,我就开始焦虑。

首先我还是一个导演吗?大家印象当中我只是一个拍生活Vlog的奶爸,而不是导演。第二,关于视频主角。我老婆身体恢复之后,还是要投身自己所热爱的职场。面对不好的评论,她说你只能拍我的背,不能拍我的脸。

普通人的生活哪有那么多趣味,我们不是电影,无法预设戏剧。我的创作完全陷入僵局,所以这个账号运营了一段时间,即使后台有很多商单,但因为以上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我放弃掉了。

我决定重新回到自己热爱的剧情片的领域,希望能在B站希望开拓出一片天地。一开始我们做了平均时长为20分钟左右的剧情短片。发现拍摄周期长,涨粉慢的状况后,我们再做调整,把长短规格调整到5-8分钟。

结果“深圳素人”在视频号和抖音上异军突起,第一条就成了爆款视频。

回想我做自媒体这件事上,我觉得自己是个很幸运的人。每次一做就是爆款,我团队的执行力也很强。

在我的创业经历中,有两个词的出现频次非常高:一个是幸运,另一个是不幸。人生就是这样,遇到困难和阻力的时候,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遇到机会则是顺势而为。

我永远也不知道人生下一站点会发生什么样的问题,有些东西是无法控制的,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坚守初心:

创作者与观众的双向互动

创作不仅是表达自己,也是在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的光。

2015年至今,尽管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总是跌跌撞撞,但有一件事情我坚持了十年,就是坚持做公益类型的影片。下面这些电影海报,从调性上就能让人感受到是偏向温情励志的影片。

《回家》讲的是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打开那扇门》关注的是自闭症儿童;《我们的河》想说明企业发展与环境生态之间的关系。

《妈,吃饭了》这部影片,则是根据我母亲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

作为山东人,她习惯了主食吃煎饼。吃煎饼需要用牙撕咬,我妈妈才六十多岁,牙齿受损很严重,一口牙几乎掉光,只能用煎饼蘸着水的方式吃饭。很心酸,就联系在广州认识的的穗华口腔医疗机构,希望能治好母亲的牙,让她能安心吃饭。牙医给出的建议是种植牙,根据母亲目前的情况,至少需要种植八颗。

前些年种植牙非常昂贵,单颗牙齿就需要两三万。我就跟院方聊一个方案,我说我能不能帮你们拍一个公益短片,置换我妈妈这一口牙齿。院方很欣赏我们团队的内容创作,于是我们一拍即合:我如愿以偿让妈妈用上一口健康的牙齿,那部公益影片在市场上的反馈也特别好,董事长做出来一系列优惠政策,面向广州60岁以上老人免费检查牙齿,种植牙也有了更多折扣。

能用自己熟练的技能去改变别人的生活,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直到现在,村里的人还调侃我妈,说她一个农村老太太种了一口金牙,这口牙整体要20多万。通过这部影片所创造的价值,包括对身边人的改变、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做内容的初心和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不光是作品在治愈观众,他们的共鸣与支持也在反向滋养着创作者。这样一个良性的双向互动,对内容从业者来说是最牢固的支撑。

有人会质疑,拍了这么多公益短片,也不赚钱,你图什么?我非常相信一个观点,创作不是为了迎合别人,而是为了表达自己。我遇到过一个粉丝,他参与了我们一个公益影片的拍摄,他说,没想到这些社会的“边角料”也会有人关注。当时我才真切地意识到,记录他们就是记录生命存在的意义。

这是全民创作的时代。通过我们的记录向社会发声,就会有更多的资源与关注倾向于这些不被看到或理解的弱势群体。这就是做视频的意义。

“深圳素人”这个IP的创立,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因为这十年间对作品的坚持和热爱。我希望这个IP可以做成【短视频领域里的武林外传】,记录生活中的嬉笑怒骂,为大家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当下,很多人都在使用 AI来创作视频,而我仍执着于真实的故事和人,这也是我心中认为的好内容。

回想我们团队和我个人走过的路,每个人都会被贴上各种标签,在发展期都会遇到质疑。但只要你不断努力、改变,直到做出一些成绩、拥有一定话语权的时候,那些曾经被看作是“不务正业”的杂质,就会变成意义非凡的宝藏。标签是别人贴的,但人生是自己的。

我们团队的slogan是“基于快乐,帮助更多的人”。如果说一定要再加一个比较务实的信息,那就是“基于快乐,赚更多的钱,帮助更多的人”。

来源:新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