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风筝起源于中国已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说春秋战国时期,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后来鲁班改用竹子轧制,以纸代木,风筝重量减轻工艺更加精干,曾制“木鸢”飞上天空”,飞行三日不落。汉代起,人们开始
(网络图片)
阳春三月话风筝
□曹平德
风筝起源于中国已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说春秋战国时期,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后来鲁班改用竹子轧制,以纸代木,风筝重量减轻工艺更加精干,曾制“木鸢”飞上天空”,飞行三日不落。汉代起,人们开始将风筝用于测量和传递消息,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开始以纸制做风筝,故称为“纸鸢”。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对方阵地距离。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唐朝的张丕作战时被围困,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唐代时,又在纸鸢上系以竹哨,风入竹哨,声如筝鸣。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杭人称“纸鸢” “鸢儿”,风筝又名纸鸢、风鸢,纸鹞或鹞子,中国古籍当中有关风筝的史料比较丰富。唐朝的《事物纪原》记载了汉初的韩信用风筝传递情报的故事。唐朝的记述是:楚霸王被困垓下,韩信制风筝让张良乘坐,飞上天空高唱楚歌,瓦解楚营军心。宋朝的传说为:刘邦征伐陈烯,韩信打算里应外合,便用风筝测量距离,想用挖地道的方法攻入未央宫。《事物纪原》和《新唐书》分别记载了利用风筝求援的轶事。公元549年,梁武帝萧衍被侯景兵困南京。武帝的将军羊侃用风筝送出求援诏书。不料风筝被侯军误为妖术而射落,求援因此失败。
更为离奇的风筝传闻见于《白石礁真稿》:公元559年,北齐文宣帝时,大杀“元”姓宗族,彭城王元勰的孙子元韶被囚地牢。元韶堂弟为元韶制作风筝,他们二人从金风楼乘风筝双双飞逃。这些传奇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关于飞行的奇思妙想。时到今日看来仍然很有趣味。
过去的风筝只有皇宫里才有纸鸢。闽南语称风吹。风筝是一种借助风力在空中漂浮飞翔的制品。唐朝以前,风筝一般被看做是用于测量、通信等军事功能的工具。之后风筝的军事功能逐渐消失,变成了一项娱乐活动。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至宋代,放风筝逐渐成为一种民间娱乐游戏;晚唐,人们在纸鸢上加竹笛,纸鸢飞上天以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响,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把‘纸鸢’改称‘风筝’,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风筝都不带哨子,也有专门带哨子的风筝,这种风筝功能较多、价格较贵、安装放飞收藏都比较麻烦复杂,一般风筝爱好者都不选用。现在的风筝都是没有哨子的风筝。
中国传统的风筝一般分为硬翅、软翅、板子、串子、立体(筒形)等几类,按地域和风格又分为潍坊、天津、南通、北京等地方特色的风筝。唐以前的风筝用丝绸制作,晚唐时改用纸制。品种繁多,结构有硬翅、软翅、伞形、桶形、长串等。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民间还创造了风筝上的附加物,如有音响的“鹤琴”“锣鼓”,有灯光装置的“夜光灯笼风筝”,有专门进行风筝编队飞行表演的双线、四线风筝,和盘鹰风筝、有专门进行宣传和表演的特大挂件风筝,大型龙风筝、长蛇风筝、国旗风筝、动物风筝、卡通风筝、近年来又出现了表现中国航天成就的中国航天风筝、有专门进行风筝打斗碰撞的打斗风筝·······同时,各地根据当地的群众喜好,地域特色组织成立了有独具特色的风筝表演队、风筝协会、风筝活动团体。
放风筝是中国民间广为盛行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贯穿于民族传统的娱乐风俗,为民间传统游戏,这项活动大都在春风和煦的三月放飞风筝。风筝的技艺全在做工,从扎细竹骨架,到糊以纸绢,涂以彩绘,调准提线,系以长线,各道工序十分讲究。南宋时风筝制作工艺相对发展较快,放风筝在杭州成为盛行的娱乐游戏。当时已有放风筝比赛活动,比赛常在春游时进行,地点在西湖断桥一带,比赛方法据《武林旧事》卷三“西湖游幸”载:“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绝线者为负”。即两根风筝线绞在一起,以先绞断者为输。
放风筝是民间传统游戏之一,中国各地的放风筝的习俗因地域的不同有所差异。流行于在中国南方一带的习俗是,端午节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它是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风筝。在北方有清明节踏青放风筝的习俗。在中原地区和北方部分地区在初一到初五放风筝,寓意“迎春纳福”,断线风筝称“散财”,象征好运传递。南方如广东、福建清明节:有“放晦气”习俗,认为烧毁风筝可祛除病灾,纸鸢残骸飘落处被视为福地。台湾高雄元宵节举办“风筝嘉年华”,云南傣族泼水节放“龙形风筝”祈雨。山东潍坊有“放晦”仪式,写生辰八字于纸鸢上放飞焚烧,祈求平安,消灾避祸:福建沿海新娘婚后放“蝴蝶风筝”求子与祈福:象征多子和夫妻恩爱;胶东半岛新屋落成时放风筝“镇宅”。山东、河南等地保留“斗风筝”传统,竞技与博弈以风筝线割断对手风筝为胜。
由于风筝造型的不同寓意也有所差异:沙燕风筝的“睛画丹凤”代表吉祥,“蜈蚣风筝”象征驱邪;北京宫廷风筝融入龙凤纹样,彰显皇室和帝王等级。龙、鳯、鸟类代表幸福和谐吉祥平安、国旗和航天飞船代表国家富强、科技进步。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文化艺术宝国,在风筝制作、抒发感情、托物言志、制作技巧方面的作品也很多,文学艺术:清代《红楼梦》中探春放风筝暗示命运,曹雪芹晚年著《南鹞北鸢考工志》系统整理总结了风筝的用材和扎制技艺。
中国古人发明了风筝,风筝作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之一,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与各地的民间习俗紧密相连。元代时期,风筝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五代时期,风筝已经传入欧洲诸国,约14世纪中叶传遍欧洲,后来风筝又传到大洋彼岸,并逐渐传遍了整个世界。国外风筝爱好者,在我国风筝的基础上,学习实践借鉴总结,不断提高改进风筝的设计和质量,形成了本国特色的风筝,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风筝的设计者将高科技的材料应用在风筝的设计和选材上,开创了双线、四线等特色风筝、配备了专用的风筝线,专用轮盘,使风筝这一古老的娱乐活动焕发了青春,出现了更多更好的奇思妙想,风筝的质量越来越好,放飞的高度越来越高越远,耐磨性、坚固性、便携方式及使用寿命更进一步提高,风筝的规格、样式、大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换。
中国最大的风筝制造地在山东的潍坊,这个城市以风筝为依托,形成风筝产业,每年举办风筝大会,招商引资、进行风筝研究制作销售活动,成为世界风筝产销研究中心,风筝的研究、生产、销售带动了潍坊等风筝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潍坊市被称为风筝之都。潍坊每年都举办了大型风筝锦标赛和大型国际、国内的风筝比赛。潍坊国际风筝盛会自1984年始办,吸引全球爱好者参与;和世界各地风筝协会联合、共同交流、发展风筝的创新、促使风筝融合更多的科技成果。使风筝现代化、科技化。潍坊风筝产业的市场规模和经济效益显著。目前,潍坊市共有专业风筝企业600多家,从业人员近10万多人,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潍坊风筝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也在不断推进。潍坊风筝的制作材料从传统的竹子和塑料布发展到树脂纤维、玻璃钢、碳纤维等现代高科技材料,绘制技术也从手绘拓展到3D打印和激光切割。
放风筝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蕴含着许多健康和文化的益处。归结起来放风筝有十大好处:一、缓解减轻精神压力:放松心情:二、锻炼身体:放风筝需要奔跑,放线收线,绞动摇把,眼观四方、耳听八面、张弛有度、动静结合,有助于锻炼身体。三、改善视力:放风筝者随着风筝的升高飞远,需要远眺,有助于调节眼部肌肉,改善视力。四、放风筝需要抬头挺胸、仰视远望,有助于放松运动颈椎、肩周关节,运动益智健脑,特别适宜伏案工作的同志:五、放风筝需要手脚并用,全身协调,既锻炼大脑又增强四肢协调:六、放风筝需要相互配合、共同操作,增强参与人们的团队意识和相互配合能力;七、增强手眼协调能力:放风筝需要手眼协调,动作一致、才能控制风筝的飞行。八、放风筝是户外活动,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呼吸清新空气、沐浴阳光、有益身心健康。九、促进家庭互动,放风筝可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丰富家庭生活:十、放风筝是一种传统文化活动,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内涵,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文化修养。
春季是放风筝的最佳时节。春季的气温回升,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地表回暖快但高空温度较低,这种上冷下暖的组合容易产生对流,形成上升气流,有助于风筝的升空。这种稳定且强劲的风力使得风筝更容易起飞并保持在空中。此外,春季气流平稳,降水稀少,风力较大且稳定,这也为风筝的飞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历史文化和活动氛围来看,春季放风筝在也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春天的阳光明媚,天空湛蓝,温度适宜,最适合户外活动。家庭和朋友们一起在开阔的广场或郊外放风筝,不仅能享受自然的美好,还能增进亲子和朋友之间的互动和感情,增加乐趣。春季气候温暖,风和日丽,阳光和煦。放风筝不仅能享受阳光,还能在蓝天白云下感受自然的美丽,春季气温逐渐回升,风力适中,风筝在春风中容易飞得更高更远:清明节是春季的一个重要节日,人们在这个时候会进行各种户外活动,放风筝成为一种传统的娱乐方式。通过放风筝,人们可以寄托哀思、缅怀先人,同时也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蓬勃活力。清明节前后,风向稳定、气温适宜,是放风筝的最佳时节,同时也是我们户外活动一种休闲方式。在清明节,放风筝被视为一种表达对逝去亲人思念的方式,风筝高飞象征着将哀思和祝福传递给天上的先人,祛病消灾与祈福。古人认为放风筝可以“放晦气”,通过放飞风筝带走疾病和灾祸,祈求平安和好运。迎接春天与感受生命活力,放风筝是春天的活动,象征着新生和希望,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蓬勃活力。
平凉过去就有放风筝的习惯,近年来,我国的健康体育事业得到飞速发展,这个健身文明,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得到恢复和发展,民间群众放飞活动普遍开展,得到市区体委的重视,由群众推荐,体委审查并批准,2014年,平凉成立了风筝协会。风筝协会成立后,积极组织会员进行风筝体育活动,参加各种风筝比赛和技术交流。平凉妇联、平凉老年协会、新世纪、宏达国盛集团清明节前后,都组织过风筝比赛活动。风筝协会会员也与有关县、市风筝爱好者进行比赛和经验交流,促进了友谊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风筝不仅是人类征服天空的象征,更是跨文化交流的载体。从军事工具到节庆符号,从民间信仰到艺术表达,其演变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智慧与审美。如今,风筝文化通过创新焕发新生,继续书写“空中芭蕾”的传奇。
来源:平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