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青岛网红景点“孤独的树”登上热搜,词条再次将小众打卡地点带入大众视野,有网友表示“确实出片率高”,也有网友说“我不'李姐’”。琴屿路上这棵“孤独的树”曾经是网剧《当我飞奔向你》的同款取景地,一经播出便保持超高热度,成为青岛“影视+文旅”的爆款景点。
近日,青岛网红景点“孤独的树”登上热搜,词条再次将小众打卡地点带入大众视野,有网友表示“确实出片率高”,也有网友说“我不'李姐’”。琴屿路上这棵“孤独的树”曾经是网剧《当我飞奔向你》的同款取景地,一经播出便保持超高热度,成为青岛“影视+文旅”的爆款景点。
现代社会各种碎片信息过载,游客、网民已经对“常规景点”产生审美疲劳。一棵树、一道墙因其非常规性,趣味性或反差感就成为逃离日常的“奇观”,满足了人们对新鲜体验的追求,给游客制造更多体验感。例如,前段时间重庆一景观平台,因错位拍摄单轨列车走红网络,吸引不少游客拍摄“吞”列车和“拿捏”列车的打卡照片。由此可见,相较于常规的观赏景点,现在游客更喜欢具有话题性、表现力的“小众”打卡地。
碧海蓝天、一棵造型具有美感的树和两面色彩鲜明的墙,具有满满的故事感,天然符合“一键出片”的需求,游客可轻松获得“电影感”照片。如今,各种旅游攻略、拍照圣地推荐在互联网上层出不穷,各大短视频平台和图片社交平台的大数据算法更倾向于推荐高颜值、强视觉冲击、更容易吸引游客的内容,就容易导致这些“绝佳机位”被算法打上标签推送至流量池,成为“爆款潜力股”。
独特的构图视角,再有着影视作品的加成,促使“孤独的树”成为当下年轻人喜欢的打卡地,而“爆火”现象背后蕴含的心理逻辑,就是大众都在追求“小众”,被媒体的碎片化和长尾化效应影响,小众文化也演变成一种大众行为,许多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成为网红打卡景点。
对于这种打卡风尚,也有部分网友持不同看法,甚至还对此行为有些反感,纷纷表示“我不‘李姐’”“完全get不到”“为什么那么爱追网红地”,在短视频快速发展的今天,当一个景点被打造为爆款时,便会引起许多游客蜂拥而至,极容易造成景点因过度营销而沦为“照骗”。
网友拍摄打卡视频或照片,经过“点赞-打卡-分享”的循环模式,使得这些“小众”景点的传播不再依赖传统媒体,而是通过游客经过细致地挑选机位、变换景别、“P图”等一系列精密程序后自发扩散。这种“网络造景”的现象,让许多游客满怀期待的去了,可一到现场,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不免大失所望。
网友通过媒介传播的主观性已经远超过客观推荐的范围,一层浓厚的网络滤镜加持,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推介分享逐渐失去了真实的意义。在为追求传播效果与美感的同时,也要减弱滤镜效果,为了使网红打卡地长期受欢迎,需要在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中寻求平衡。
在青岛,除了“孤独的树”,还有类似小麦岛“网红树”和第一海水浴场的“爱心树”,此类景点都因其独特的机位而拍出“绝美”照片走红网络。在这些网红景点流量激增的同时,景区服务管理也要跟得上。小众网红景点往往会成为新的“城市文化符号”,将单一场景转化为地域文化标签。但要警惕当“一棵树”“一道墙”成为流量模板,大量景点陷入模仿复制的怪圈,就会导致城市文化创新力下降。
从威海的搁浅巨轮、上海的邮筒到青岛的“孤独的树”,未来的网红景点发展,需在流量与深度、商业与文化之间寻找平衡,避免陷入同质化与短暂性的陷阱,唯有将景观的“颜值”与“内涵”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跨越。
信网评论员 王荣
来源: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