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7年夏,毛主席去往大连探望养病的毛岸青,见毛岸青的病情有所好转,非常欣慰,两人开始闲话家常,于是毛岸青忽然提到了近来的梦,“好久没梦见妈妈了,昨夜她来了,笑着说自己不能替你抄文章了,让我今后好好练字。”
1957年夏,毛主席去往大连探望养病的毛岸青,见毛岸青的病情有所好转,非常欣慰,两人开始闲话家常,于是毛岸青忽然提到了近来的梦,“好久没梦见妈妈了,昨夜她来了,笑着说自己不能替你抄文章了,让我今后好好练字。”
说着说着,毛岸青泪流满面,语调哽咽,毛主席拿着当时写的《蝶恋花·应李淑一》来安抚悲痛的儿子。
1918年,毛泽东应杨开慧父亲怀中先生介绍,来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在北京期间,两人时常见面,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毛主席和杨开慧逐渐相爱,于是两人时常约着在北京故宫、西山等地方,探讨感兴趣的话题。
1919年,毛主席告别杨家,在两人分别时,毛主席称呼杨开慧为“霞”,杨开慧则称呼毛主席为“润”,从两人互唤昵称也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的甜蜜。
在长沙福湘女中,杨开慧受五四运动影响,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影响,她鼓励同学参与社会进步活动,并在校刊上发表文章提高同学觉悟,为新思想的传播和动员起到了促进作用。
1920年初冬,杨开慧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最早的女团员之一,在毛主席的指导下,杨开慧积极组织反封建斗争,参与宣传活动,呼吁广大妇女团结起来争取妇女解放和婚姻自主。
同年冬天,杨开慧与毛主席结为夫妻,婚礼一切从简,两人也不计较什么花轿、嫁妆,也不搞什么形式主义,杨开慧只带着简单的行李,就住进了毛主席职务分配的简陋的教师公寓。
杨开慧与毛岸英、毛岸青
毛主席与杨开慧志同道合,感情深厚真挚,婚后不久,两人由于工作原因聚少离多,毛主席为杨开慧填了第一首词《虞美人·枕上》:“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词中表现了夫妻离别的愁苦,对杨开慧思念的深切,这也是毛主席所有诗词中唯一一首纯粹属于婉约格调的作品。
婚后不久,两人就有了孩子,杨开慧对家庭的眷恋也越来越深,但她并没有一味沉浸于自己的小家,而是努力争取面面俱到,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参与革命。
在生活压力之下,身心俱疲的杨开慧,肯定想得到丈夫的关心和安抚,但毛主席认为儿女情长会削弱革命意志,于是就以元稹《菟丝》来提醒杨开慧“莫依倚”,不料两人却因此闹了一点小矛盾。
1923年,毛主席参加国民党“一大”,临行前,给杨开慧写了《贺新郎·别友》用“挥手从此去,凄然别绪难诉……”对此前“菟丝”事件自我检讨,隐晦致歉,也表露了毛主席对杨开慧临别不舍的情绪。
毛主席写给杨开慧的诗
此后杨开慧更是全心投入党的事业,随着丈夫一起进行革命宣传动员工作,呼吁各地被压迫的人民进行反压迫斗争,除此之外,杨开慧还会替毛主席整理文稿,忙的时候会一边整文稿,一边摇摇篮。
1930年,杨开慧潜回板仓,遭到军阀密探抓获,11月押往长沙,在长沙浏阳门外英勇就义,时年29岁,当这一消息传到毛主席那里时,毛主席哀恸不已,仰天长叹:“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1923年,毛岸青出生于湖南长沙,那时的毛泽东正在领导工人运动,任务繁忙,无暇顾及家中的情况,而且还要防着军阀的迫害,于是刚刚出生的毛岸青就跟着母亲辗转多地,与父亲更是聚少离多。
1930年,杨开慧英勇就义后,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毛岸青、毛岸龙就在大哥毛岸英的照顾下来到上海大同幼稚园,在这里受到了人生的启蒙教育,但是入院不久,小弟毛岸龙就因为疾病没有及时医治去世了。
毛岸龙、毛岸青、毛岸英
1931年,由于叛徒出卖,上海党组织遭到了严重迫害,两兄弟在地下党员家中短暂居住后,开启了非常凄苦的流浪生活,在那个年代,一个成年人生活都难以保障,更别说是两个小孩子了。
据毛岸青后来回忆,当时除了盗窃和给富人做儿子,其他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了,住破庙、做学徒、推板车、卖报纸等等来维系生活,艰难度日,也是在不断的流浪中,两兄弟的感情也愈加深厚。
一次偶然,毛岸青在电线杆上写下了“打倒洋人”,不料正好被洋人看到,于是毛岸青被一群洋人打成了脑震荡,而且据了解,还因此出现了某种精神疾病。
1950年,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役中,遇到敌机凝固汽油弹轰炸,壮烈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8岁,这一消息传到国内,不仅让身为父亲的毛泽东同志悲痛难耐,更让从小与哥哥相依为命的毛岸青大受打击。
毛岸英
本来毛岸青就因为曾经的脑震荡没有及时医治而出现了某种精神疾病,后又受到从小到大哥哥去世的打击,一下子毛岸青的病就急转直下,趋向了恶化,于是在毛主席的应允下,毛岸青被紧急送往大连疗养院进行紧急治疗,在毛岸青去世之前,这种精神问题还时不时困扰毛岸青,直到2007年,因为心脏病在北京301医院逝世。
信息来源:
[1]新湖南 • 湖湘名人丨毛泽东与子女:舐犊未必不豪杰
2018-10-13 00:18:32
[2]王寒凝:这是一个“家天下”的人,会做的事儿吗?
观察者网2021-11-25 07:37
来源:巍律议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