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年,在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碱柜村,正好是甘草产业从无到有到强的发展期。顺着吉日嘎朗图镇碱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吕埃的视线放眼望去,成片的甘草基地一望无际,微风拂过,甘草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绿色奇迹。
“2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碱柜村就靠着这‘甜根根’,把黄沙窝变成了金窝窝。”
20年,在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碱柜村,正好是甘草产业从无到有到强的发展期。顺着吉日嘎朗图镇碱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吕埃的视线放眼望去,成片的甘草基地一望无际,微风拂过,甘草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绿色奇迹。
甘草素有“百药之王”的美誉,吉日嘎朗图镇位于杭锦旗北部,黄河“几字弯”南岸,这里土地盐碱化严重,农作物收益低下,而甘草却偏偏是抗碱作物,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成了这片盐碱地的“救星”,也成了农民的“致富宝”。
呼和木独镇金水湾乌拉尔甘草标准化种植基地
“土地盐碱化是困扰我们村生产的一大难题,村里土地盐碱化程度尤为突出,再加上践行黄河沿岸种植低杆作物的规定,甘草就成了我们村的主要种植作物。”吕埃介绍说。过去,村民们守着这片盐碱地,只能望地兴叹。如今,甘草却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全村甘草种植户已达300户左右,种植面积扩展至2万多亩,户均增收3万多元,带动全镇种植甘草22万亩。村里还建起了崭新的中药材加工车间,今年10月底就能运营,村集体可实现每年最低6万元收入。“以前种啥啥不活,土地就是个碱圪卜,现在种甘草,年年收入几十万,而且甘草只要种上,三年就能收一茬,属于‘一次种植终身受益’。”村民黄少平作为村里较早种甘草的户子,说起这块宝,脸上洋溢着幸福。
二十载春秋流转,从“救命草”到“致富宝”,杭锦旗甘草的葱茏,是“两山”理念在沙漠中开出的花、结出的果。而支撑这奇迹的,正是“政府主导、企业投资、农牧民参与、科技支撑”的“四轮驱动”模式。一株甘草的“逆袭之路”,恰似杭锦旗人将生态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奋斗历程,持续钤印着“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壮阔史诗。
——政府主导,盐碱地上的“政策绿毯”全覆盖。“土地盐碱化是块硬骨头,咱偏要让它长出‘金疙瘩’!”杭锦旗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杨金耀说。多年来,杭锦旗推动“杭锦甘草”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5年,斥资2019万元,于呼和木独镇金水湾建立了乌拉尔甘草的标准化种植基地,擘画更宏大的产业蓝图——打造集种源保护、育种育苗、规范化种植、初加工、仓储物流、市场销售、科研研发、中试孵化到量产转化于一体的道地甘草全产业链项目,引导着甘草产业在生态与经济的平衡木上稳步前行。
内蒙古塞外朔漠中药材有限公司的甘草切片加工厂
——企业投资,光伏板下的“绿色银行”正兴起。企业投资在甘草产业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内蒙古塞外朔漠中药材有限公司依托本土资源,形成了集种植、加工、仓储、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增收。公司生产部经理贺荣杰说:“我们一年自产加上从农户手里收购的甘草鲜货有3000多吨,产品销往全国10多个城市,一年收益大概3000多万元。”在朔方新能源大基地先导工程2GW生态治理项目区,蓝色光伏矩阵下,甘草苗正舒展着嫩叶。“光伏板遮阴,甘草保水,这叫‘板上发电、板下生金’。”鄂尔多斯市库布其新能源有限公司员工卓雅指着光伏板说,“甘草耐旱,高度不超一米,完美契合板下种植要求。”一块土地两份收益,“绿色银行”既实现了生态效益又实现了经济效益。
——科技支撑,实验室里的“甘草革命”紧推进。走进呼和木独镇金水湾乌拉尔甘草标准化种植基地,现代科技为这株传统药材注入了新活力。6300亩示范田里,分区开展着干种湿出覆膜穴播、菌肥改良、精准灌溉等多项技术试验。水量检测、虫害防治、土壤墒情等监测,全都实现智能化管理,只要点开手机,就能实时掌握甘草生长状况,确保每一株甘草都能得到科学管理。
“以前种甘草靠经验,现在靠科技。”内蒙古西草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张生君蹲在一株甘草前,轻轻拨开土壤,展示着茁壮的根系,“干种湿出覆膜穴播等技术,都是我们针对杭锦旗实际情况创新的技术,通过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出苗率和植株健壮度,还努力让乌拉尔甘草的种源更加纯正,带动杭锦旗甘草种植更加规范和科学。”在科技支撑下,杭锦旗甘草产业正从“粗放种植”向“精耕细作”转变。种植基地为村民提供技术和种源,今年周边村民跟着基地“标准化”种植乌拉尔甘草的达到3000多亩。
一株甘草,承载着杭锦旗人的绿色梦想;一片绿洲,彰显着鄂尔多斯治沙的智慧与担当。从中国声音到世界方案,库布其模式正通过联合国搭建的交流平台——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将成功的经验、成果和技术分享给全世界的荒漠化地区,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发展与生态科技创新。从2013年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被写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决议,到2017年、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向第六届、第七届国际沙漠论坛致贺信;从2007年首届论坛代表们共商治沙大计,到2023年第九届的100多个国家齐聚,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已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领域有影响力的平台。
技术人员正在观测甘草长势
甘草扎根处,绿洲起甘霖。从黄河“几字弯”的盐碱地,到“一带一路”沿线的荒漠区,当非洲的沙丘上响起中国治沙技术的讲解,当沙特“百亿棵树”项目中库布其的甘草种植技术让沙漠焕发新生,库布其模式已不仅是荒漠化防治的方案,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注脚,正以“中国答卷”的姿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书写生态文明的生动篇章。
编后语:
二十年风雨兼程,二十载绿染黄沙。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到“大漠披绿装,沙海起涛声”,杭锦旗以库布其沙漠为纸、以生态初心为笔,在1.8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答卷。作为内蒙古首个、全国荒漠化地区首个“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这片曾经的“死亡之海”,如今成为全球生态修复的标杆,锁边林如绿色长城固沙止漠,淤地坝似珍珠项链涵养水源,光伏矩阵与飞播林交相辉映,生态旅游与新能源产业比翼齐飞,勾勒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谐画卷。
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历史节点,即将启幕的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既是对这段绿色征程的总结,更是向世界发出的生态邀约。从2007年首届论坛代表们共商治沙大计,到如今“中国方案”扎根蒙古国戈壁、沙特荒漠;从沙患到沙利的理念革新,到“微创气流植树、草方格固沙”等技术输出,再到“沙特百亿棵树灌木种质工程和立体光伏治沙工程”等国际合作项目落地,库布其早已超越地域范畴,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实践孵化器”。
“科学治沙,绿色发展”,库布其的绿色传奇仍在续写。二十年前,这里的第一棵树苗扎根黄沙;二十年后,第十届论坛的启幕将奏响全球治沙的新乐章。从中国到世界,从理念到行动,库布其模式正以开放包容的胸怀,邀请世界共绘绿色发展的时代画卷,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光芒,照亮更多荒漠化地区的希望之路。
▼
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常娜 薛景硕 金咏 张媛 郝慧洁 牧仁德力格尔 王枫 董雷
编辑:吴卓群
校对:裴承艳
审核:武文玲
终审:田坪
来源:鄂尔多斯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