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民国的小偷厉害到官府都不敢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9 13:19 4

摘要:在古代,关于盗和贼的界定和现在几乎是相反的,在古代,偷东西的人叫“盗”,而“贼”则指抢东西的人,现在则是“盗”、“贼”混为一谈,而“强盗”和古代的“贼”意思差不多。今天,就说说旧社会的“盗”,也就是小偷的那些不为人知的一些门道。

在古代,关于盗和贼的界定和现在几乎是相反的,在古代,偷东西的人叫“盗”,而“贼”则指抢东西的人,现在则是“盗”、“贼”混为一谈,而“强盗”和古代的“贼”意思差不多。今天,就说说旧社会的“盗”,也就是小偷的那些不为人知的一些门道。

1949年前,尤其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小偷群体,虽属边缘行当,却因生存需要形成了独特的行规和江湖规矩。这些规矩既有实用性,也掺杂了迷信与行业伦理,这些行业伦理实为生存策略:通过约束行为减少风险、维持行业存续,同时借助迷信强化内部凝聚力。尽管是非法行当,但旧社会动荡中,小偷群体亦在灰色地带构建了一套“秩序”。

在冯小刚的电影《天下无贼》里,黎叔说他最看不起打劫的,“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为何?因为黎叔是“偷儿”,而“偷”里面可是大有文章的。偷绝对是个技术活终究是没动刀子,没逼没抢,不像那些半夜里横在半路上要钱,甚至闯入他人住宅,不给钱就要命的“贼”。

无论在当代还是旧时代,小偷都是社会的公害!在旧社会关于“小偷”的话题很有意思,它是社会富足的标志,如果社会上小偷都没有了,那这个社会肯定家家户户空无一物,发生自然灾害,颗粒不收了。三年没小偷,说明发生了三年的自然灾害,五年没小偷,肯定五年颗粒不收,如果十年没小偷,那就再也不会有小偷了。

有人会说,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还有人丢东西、丢钱啊,但现在的偷盗者都是单独或小团伙行动,而旧社会的偷盗者是成体系,有行规,有严密组织的。在旧社会人们谈盗色变,就连警察都不敢主动招惹,旧时小偷犯案,都是违反了规矩,被同伙扭送警察局的,否则,警察局一般不敢轻易招惹他们的,所以,旧社会的盗是很牛掰的存在的。

在民国,那些大城市的马路、电车、商店、胡同、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小偷的身影,他们把偷东西叫“下货”,在那些稍微大一点儿的城市,如果一天没有贼出来下货,简直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先说偷儿们的组织结构

小偷们入行的时候得找个师傅,由师傅传授技艺(如扒窃手法、开锁技巧)及行规,徒弟需绝对服从。小偷界普遍拜水浒人物“时迁”为祖师爷,他们在行动前,先拜拜祖师爷。这些小偷出师时需“孝敬”师父,或完成“考核”(如当众行窃不被发现)。 这些偷儿们出师后就得加入组织干活啦。

旧社会的小偷界是有非常严密的组织分工的,他们的“头儿”叫“瓢把子”或“当家”,和旧时的土匪老大称呼差不多。这些偷儿们的当家的负责整个团伙的管理,制定盗窃计划、分配赃物,并与地方势力(如警察、帮派)斡旋。能当上小偷的“头儿”的,都是经验丰富、心狠手辣的狠人担任的,他们能与民国最大的黑社会“青帮”、“洪帮”取得联系,能得到这帮人的支持,他们才能在偷儿界立稳脚跟。

偷儿们除了有“头儿”,还得有协助首领管理日常事务,负责培训新人、策划具体行动。他们算是偷儿们的中层领导,叫“二当家”或“师爷”。他们负责记账、销赃渠道联络,甚至伪造身份掩护。

小偷儿们的组织结构没那么复杂,除了“当家”和“二当家”,剩下的就是基层成员了。这些基层成员各有分工,比如:“扒手”也叫“钳工”或“小绺”,他们的工作是直接实施盗窃,技术娴熟者专攻特定目标(如钱包、首饰)。然后就是“望风”(也叫“巡风”“把梢”,他们负责)在盗窃现场外围放哨,观察警察或行人动向。

还有“撞客”,就是故意制造混乱(如假装打架、争吵),分散受害者注意力。再就是“地皮”,他们专偷商铺、宅院,需擅长撬锁或翻墙。还有“倒卧”,就是伪装成乞丐或流浪汉,趁夜行窃或捡拾财物。

包干划片,越界的不行

小偷们都是一伙一伙的,或者说一个个小组更好理解一些,这些小组常划分势力范围,如某条街道、码头或市场归特定小组负责,避免冲突。比如:上海滩的“码头帮”专偷货船,北平天桥的“街绺”针对市集行人。如果他们要越界作案需要拜码头”,否则引发冲突。

技术有分类

不同的小偷会的技术手段不一样,所以他们的技术是有分类的,比如:“文偷”,顾名思义,这种小偷比较文明,他们靠手法技巧,如用刀片割包(称“青插”)、徒手夹取(“白撮”)。除了文偷,一定还有“武偷”,这种小偷多是暴力破坏,如撬锁、破门,多用于入室盗窃,叫“闯窑堂”。还有一种“骗偷结合”:他们多以算命、推销为幌子接近目标,趁机行窃。

销赃有链条

偷儿们偷了东西得卖钱啊,要不指啥生活呢,这就又有了销赃链条,他们管收脏人叫“窝家”“销金窟”,这些收脏人常以经营当铺、古玩店掩人耳目,低价收购赃物。还有一种销赃的小偷叫“跑腿”,就是将赃物转运至其他地区销赃,避开本地追查。

官府与小偷们的勾结

小偷们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的公害,既然是公害,必然遭到官府的惩戒,但这些小偷们机灵的很,他们为了减少被惩治,开始想方设法“贿赂勾结”。部分团伙向旧社会的警察缴纳“保护费”,来换取官方的默许或通风报信。旧时,甚至出现旧警察养一帮小偷,他在自己管辖的地界放纵这些偷儿们放肆的偷窃,然后,这些小偷再把偷到的东西拿出部分孝敬他们。

小偷界有件很恶心的事儿,因为小偷分三六九等,如果遇到严打啥的,最基层的小偷常被推出去顶罪,高层则逍遥法外。而且,小偷界如果出现偷同行、私吞财物等行为,可能被“三刀六洞”(用刀刺穿身体)或逐出团伙,严重者处死。

小偷的原则

旧社会的小偷们也有自己的原则,他们有“三不偷”原则,即:不偷救命钱:如药费、棺材本,怕遭报应。 不偷妇孺:旧时认为欺弱会损阴德,也可能引发众怒。 不偷同道人:避免内斗,维护行业“团结”。小偷们在偷窃时不全拿,给失主留一线生机,防止对方拼命追讨。他们偷盗的时候也有忌讳,比如,初一、十五或传统节日不作案,认为神灵监察,易招灾祸。还有在偷盗时忌踩门槛、忌吹口哨作案,认为会引来注意或触霉头。这些小偷若被捕,绝不牵连无辜,通常独自承担,不供出同伙(否则遭江湖追杀)。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展社会改造,一些旧时代以不正当手段谋生的穷苦人有了稳定工作,如此,小偷就少了很多了,一些技艺和规矩也渐渐失传了,日常生活中虽然还有人丢东西,但盗窃者大多是单独行动,在没有严密组织和行规了。

曾国藩的一句话:“民无粮,必从贼,贼无粮,必成流贼,则从此天下无宁日也。”正如在《武状元苏乞儿》里周星驰与皇帝的对白,面对作为丐帮的帮众日多,皇帝实在难以安心,但周星驰说了一句话却也堪称经典:“丐帮人数多少,其实要看皇上,如果皇上能够保国安民,百姓吃穿不愁,生活稳定平安,谁还愿意加入丐帮?”

正所谓“国运昌而仓廪实,仓廪实则治教化,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

来源:历史探案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