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评审团评委念出“Xin Zhilei”这个名字时,我握着手机的手激动得开始发抖,作为85花有潜力的演员,这一刻,实至名归。
当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评审团评委念出“Xin Zhilei”这个名字时,我握着手机的手激动得开始发抖,作为85花有潜力的演员,这一刻,实至名归。
屏幕里,那个曾在采访里直言“我想红,想站在世界舞台上”的女演员,穿着一身简约大气的礼服,一步步走上领奖台。
聚光灯下,她眼角泛红,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哽咽,却字字清晰:“十几年前我在出租屋里说要当国际巨星,有人笑我痴心妄想,但今天我真的站在这里了。”
作为从她跑龙套时期就开始关注的影迷,那一刻的情绪像被打翻的调味瓶——有激动,有心疼,更多的是一种“还好她没放弃”的释然。
从黑龙江鹤岗的普通女孩,到手握威尼斯影后的国际演员,辛芷蕾走过的这条路,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咬牙坚持,也写满了一个演员对表演最纯粹的“野心”。
鹤岗的冬天:命运给的第一份“苦剧本”
认识辛芷蕾的人,大多知道她“想红”的直白,却少有人了解这份“想红”背后的重量。
1986年,她出生在鹤岗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普通工人,母亲操持家务,日子不算富裕,却也算安稳。
小时候的辛芷蕾,最大的梦想是当服装设计师,她总喜欢拿着画笔在纸上涂涂画画,想象着自己设计的衣服能穿在别人身上。
可命运的剧本,总在不经意间改写。
2003年,辛芷蕾17岁,正在艺校学习服装设计的她,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父亲意外车祸,高位截瘫。
这个消息像一块巨石,砸碎了她原本平静的生活。
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了不少外债。
看着母亲整日以泪洗面,辛芷蕾做了一个决定:退学,赚钱养家。
“那时候没想过未来,就觉得得先让爸妈活下去。”后来她在采访里提起这段日子,语气很轻,却藏着说不尽的艰难。
退学后,她从鹤岗来到哈尔滨,做过餐厅服务员,发过传单,后来听说礼仪小姐赚钱多,又去应聘礼仪。
零下几十度的冬天,她穿着单薄的礼服站在户外,冻得手脚发麻,却不敢多喝一口热水——怕上厕所耽误工作,少赚一天的钱。
也是在做礼仪的时候,命运给了她一丝转机。
2005年,甄子丹来哈尔滨参加活动,他的经纪人一眼看中了人群里的辛芷蕾,觉得她外形条件好,有当演员的潜力,主动问她要不要去北京试试。
那时候的辛芷蕾,连“演员”是什么都没概念,可一想到能赚更多钱给父亲治病,她还是点了点头。
就这样,她背着一个破旧的行李箱,揣着母亲凑的几百块钱,踏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火车开动时,她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风景,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北京那么大,总能有我的一碗饭吧?”
可她没想到,北京的“饭”,比她想象中难咽得多。
北漂十年:在“小角色”里磨出演技的锋芒
初到北京的辛芷蕾,住过月租300块的地下室,阴暗潮湿,夏天满是霉味,冬天没有暖气。
为了找戏拍,她每天拿着简历跑各个剧组,从早上跑到晚上,鞋子磨破了好几双,却连一个小配角都难拿到。
有一次,她去一个剧组面试,导演看了她一眼,就不耐烦地说:“你这长相太凶了,不适合我们的戏。”
这样的否定,她听了无数次。
有人说她“没背景,难红”,有人说她“性格太直,在圈子里混不开”,甚至还有人劝她:
“不如找个有钱人嫁了,比当演员轻松多了。”
可辛芷蕾偏不。
她觉得,既然来了北京,就不能半途而废,“我不是来混日子的,我是来做事的。”
为了提升自己,她报了表演培训班,白天跑剧组,晚上去上课。
没有钱交学费,她就跟老师商量,先欠着,等以后有戏拍了再还。
培训班的老师很欣赏她的韧劲,不仅免了她的学费,还经常给她讲表演技巧。
那段时间,她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表演上,对着镜子练习表情,把剧本里的台词背得滚瓜烂熟,甚至连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反复琢磨。
2011年,她终于接到了人生中第一个有点分量的角色——《画皮2》里的一个小狐妖。
虽然戏份不多,只有几句台词,但她却格外珍惜。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提前半个月就开始研究狐妖的神态,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妖媚”的眼神,甚至还去动物园观察狐狸的动作。
拍摄的时候,导演对她说:“你这狐妖,眼神里有戏。”
就是这一句肯定,让辛芷蕾哭了很久——她知道,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人看见了。
真正让她崭露头角的,是2016年的电影《长江图》。
这部电影的导演杨超,一开始没打算用她,觉得她“太年轻,撑不起角色的厚重感”。
可辛芷蕾不放弃,一次次找导演试戏,还“骗”导演说自己会游泳。
结果到了拍摄现场,她才发现拍摄地在深冬的长江,水温只有几度。
为了拍好一场水下戏,她一次次跳进冰冷的江水里,冻得嘴唇发紫,却始终没喊一句苦。
电影拍完后,她因为严重感冒住了院,可当她听说《长江图》入围了柏林电影节时,激动得从病床上弹坐了起来。
那一年,她跟着剧组去了柏林,站在国际电影节的红毯上,看着周围的闪光灯,她突然想起了当年在哈尔滨当礼仪的日子——那时候的她,连想都不敢想,自己能走到这里。
可《长江图》之后,辛芷蕾的演艺之路并没有一帆风顺。
她依旧演着各种小角色,有时候甚至半年都接不到戏。
有一次,她看着银行卡里仅剩的几千块钱,忍不住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哭着说:“妈,我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当演员?”
电话那头,母亲沉默了很久,说:“闺女,妈不懂演戏,但妈知道你喜欢。要是实在难,就回家,妈养你。”
挂了电话,辛芷蕾哭了很久,可第二天醒来,她还是收拾好简历,继续跑剧组。
“我不能放弃,我要是放弃了,就真的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爸妈。”
她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否定和挫折里,硬生生把自己的“演技锋芒”磨了出来。
《绣春刀2》到《繁花》:用角色证明“野心”不是错
2017年,是辛芷蕾演艺生涯的转折点。
这一年,她接到了《绣春刀2:修罗战场》的邀约,饰演女侠丁白缨。
这个角色,是导演路阳专门为她量身定做的。
路阳在看了她的试戏后,说:“辛芷蕾的眼神里有股不服输的劲,跟丁白缨太像了。”
为了演好丁白缨,辛芷蕾提前三个月就开始武术训练。
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跟着武术指导练习刀法,从最基础的劈、砍、刺开始,一遍遍重复,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胳膊酸得抬不起来,她也没停过。
有一次,因为动作没到位,辛芷蕾被道具刀划伤了手臂,流了很多血,医生让她休息几天,可她第二天还是准时出现在训练场上。
“丁白缨是个女侠,她的刀法必须利落,我不能让观众觉得假。”
拍摄那场丁白缨与沈炼对打的戏时,她没用替身,所有动作都亲自完成。
其中一个镜头,需要她从高处跳下,然后迅速出刀,她反复拍了十几次,直到导演说“完美”才停下。
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惊艳了所有人——一袭白衣,素面朝天,眼神锐利,那一刀下去,不仅斩断了沈炼的雁翎刀,更斩断了她多年的“配角命”。
《绣春刀2》上映后,辛芷蕾火了。
观众记住了那个“又美又飒”的丁白缨,也记住了“辛芷蕾”这个名字。
随之而来的,却也伴随着更多的争议。
有人说她“野心太大”,有人说她“靠炒作上位”。
面对这些质疑,辛芷蕾没有辩解,只是在采访里说:“我想红,不是为了出名,是为了能接到更多好角色,能有选择的权利。”
她用接下来的作品,证明了自己的“野心”不是错。
2018年,《如懿传》播出,她饰演的金玉妍,是剧中最复杂的角色之一——表面温婉,内心却充满算计,一生为了母族而活,最终却落得凄惨下场。
为了演好金玉妍,辛芷蕾反复研读剧本,把自己代入角色的处境里。她甚至特意去了解角色的文化习俗,学习角色女子的礼仪姿态。
剧中有一场金玉妍被揭穿身份的戏,她没有用夸张的表情,只是通过眼神的变化,从最初的镇定,到后来的震惊,再到最后的绝望,把角色的内心挣扎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场戏播出后,网友纷纷评论:“辛芷蕾把金玉妍演活了,恨不起来,反而有点心疼。”
2019年,《庆余年》里的海棠朵朵,又让观众看到了辛芷蕾的另一面。
海棠朵朵是北齐圣女,却不喜欢束缚,随性洒脱,爱喝酒,爱打架。
为了贴近角色,辛芷蕾特意学了骑马,还把头发剪短,故意把妆容画得素雅。
剧中有一场海棠朵朵在田埂上喝酒的戏,她穿着粗布衣裳,坐在田埂上,一边喝酒一边哼着小调,那种自在随性的样子,让很多观众直呼“太可爱了”。
如果说《绣春刀2》让辛芷蕾被大众熟知,《如懿传》和《庆余年》让她证明了自己的演技,那么2023年的《繁花》,则让她的演艺事业再上一个台阶。
《繁花》是王家卫执导的第一部电视剧,筹备了六年,选角极其严格。
辛芷蕾饰演的李李,是黄河路“至真园”的老板娘,美丽、神秘、有手腕,身上藏着很多秘密。
为了演好李李,辛芷蕾提前半年就开始准备。
她跟着上海的老师傅学做旗袍,学上海话,甚至还去黄河路的餐厅打工,观察老板娘们的言行举止。
王家卫的拍摄风格以“慢”著称,一场戏拍几十遍是常事。
有一场李李在至真园招待客人的戏,王家卫要求她“眼神里要有故事,又不能太明显”,她拍了整整一天,直到凌晨才通过。
“王家卫导演教会我,表演不是‘演’,而是‘感受’。”辛芷蕾说。
在《繁花》里,李李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透着故事感——她在酒桌上应对自如的从容,独处时眼底的落寞,面对喜欢的人时的羞涩,都被辛芷蕾演绎得恰到好处。
《繁花》播出后,李李成了观众最爱的角色之一,辛芷蕾也凭借这个角色,拿到了多个奖项提名。
威尼斯的星光:“野心家”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光
2024年9月,威尼斯电影节,辛芷蕾凭借电影《雪国》拿下最佳女演员奖。
这是她第一次主演国际电影,也是她第一次站在三大电影节的领奖台上。
《雪国》改编自川端康成的同名小说,辛芷蕾在片中饰演女主角叶子,一个在雪国里挣扎求生的女子。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提前三个月去日本北海道体验生活,住在当地的村民家里,学习日语,跟着村民一起干活,感受雪国的寒冷与孤独。
拍摄的时候,北海道的气温低至零下三十度,她穿着单薄的和服,在雪地里拍戏,冻得浑身僵硬,却始终保持着最佳状态。
“叶子这个角色,让我想起了当年北漂的自己,都是在困境里挣扎,却从未放弃希望。”说这话时,我看到辛芷蕾眼里的光,那是一种不向命运屈服的执着。
片中有一场叶子在雪地里奔跑的戏,她跑了整整一个下午,鞋子里灌满了雪,脚冻得失去知觉,却还是坚持拍完。
导演对她说:“你眼里的倔强,就是叶子该有的样子。”
颁奖典礼上,当辛芷蕾接过奖杯时,她首先感谢的是自己的父母:
“谢谢爸妈,当年我退学的时候,你们没有怪我;我北漂的时候,你们一直支持我。今天我能站在这里,都是因为你们。”
然后她又感谢了所有帮助过她的人,包括那些曾经否定她的人:“谢谢你们的否定,让我更想证明自己。”
末了,她看着台下的观众,笑着说:
“十几年前,我在地下室里说要当国际巨星,有人笑我。
但我想告诉大家,有野心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自己的野心,不敢为了野心去努力。
只要你坚持,终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的光。”
梦想,是人生的灯塔,梦想,是人生的动力,坚持,足以让梦想落地生花。
如今,辛芷蕾不仅演了主角,还站在了熠熠生辉的国际舞台上。
看着她在威尼斯的领奖台上,自信、从容、光芒万丈,我耳畔响起了她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不是想当明星,我是想当一个好演员。”
这些年,她一直在用行动证明这句话——从《长江图》到《雪国》,从北漂女孩到威尼斯影后,她用一个个角色,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采访里,她被问到“未来想做什么”,她笑着说:“想拍更多好电影,想把中国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我相信,她一定能做到。
因为我知道,这个从鹤岗走出来的“野心家”,从来都不是说说而已——她敢想,敢做,敢坚持,更敢为了自己的梦想拼尽全力。
威尼斯的星光很亮,可我觉得,比星光更亮的,是辛芷蕾眼里的光——那是对表演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是历经风雨后依旧不变的初心。
从鹤岗到威尼斯,她走了二十年;
从“小角色”到“影后”,她用了十年。
这一路,她受过苦,遭过质疑,却从未放弃。如今,她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光,也照亮了更多像她一样有梦想的人。
作为她的影迷,我为她骄傲,也为她感动。
我知道,这不是她的终点,而是她的新起点。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会一直陪着她,看着她在演艺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因为我相信,辛芷蕾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
来源:斜阳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