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锂电池的电极用的是石墨,而目前已经被硅碳负极取代。硅容纳锂离子的能力是石墨的24倍,但如果只用硅容易鼓包爆炸,把硅塞进碳骨架之内就限制了硅的膨胀,保证了电池的稳定性。
随着国产硅碳负极电池的成熟,在智能手机市场,国产手机在大容量电池与快充技术上一路高歌猛进。
传统锂电池的电极用的是石墨,而目前已经被硅碳负极取代。硅容纳锂离子的能力是石墨的24倍,但如果只用硅容易鼓包爆炸,把硅塞进碳骨架之内就限制了硅的膨胀,保证了电池的稳定性。
2023年前后,硅碳电极的含硅量开始提升到6%以上,大规模稳定量产也基本解决了,于是手机厂商们的电池容量就开始暴涨。2025年5月中国智能手机平均电池容量达5418mAh,6000mAh已经成为常态,更有厂商直接干到了7050mAh。反观Iphone17系列的电池容量依然进步不大,这是为什么呢?
硅碳负极电池在5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仅82%(2025年工信部测试),苹果标准为85%以上。
Phone 17 Pro Max电池容量4920mAh,比前代增6%,但通过A18芯片能效优化实现续航22小时,仅比安卓6000mAh机型差2小时。
苹果将“机身形态”视为用户体验的核心,为此牺牲电池容量: 主打轻薄的iPhone 17 Air 配备6.6英寸OLED屏,最厚处仅5.6毫米,重量仅165克。成为史上最薄iPhone。为此,17air仅配备3149 mAh电池。
在国内,移动支付、短视频、在线办公等应用场景丰富,对续航和快充需求迫切。数据显示,中国用户日均手机使用时长超6小时。
欧美等苹果三星主要市场,其用户换机周期长,约40个月,更看重电池长期耐用性。他们也担心快充可能影响电池寿命。而且,欧美公共充电设施相对完善,降低了人们对手机大容量电池的依赖。苹果做为世界性的公司,其产品也要考虑欧美国家的使用习惯。若增大电池容量,需改变机身设计,影响整体美感与手感,这与苹果设计理念相悖。
硅碳负极电池快充时发热量高(>45℃),需增加散热模块。iPhone 17的VC均热板已占机身20%空间,若换装高容量电池需进一步增厚,违背轻薄设计准则。 海外品牌认为,提升电池容量与快充功率,会增加电池发热。如快充时,电池内部化学反应加快,产热增加,可能缩短电池寿命,甚至引发安全隐患。
苹果作为行业头部企业,担心冒然采用新技术,一旦失误,对公司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因此苹果的商业策略很稳健。而且提升电池容量与快充功率,会增加研发、生产成本。苹果为维持高利润率,在成本效益不明显时,不会轻易改变策略。
正因为iphone手机的电池容量小,苹果更倾向通过软件优化提升续航:A18 Pro采用台积电N2工艺,CPU能效比提升22%,在播放视频场景功耗比骁龙8 Gen4低35%。
iOS 19的“自适应功耗管理”可实时关闭后台冗余进程(如精准冻结非活跃APP),实测能减少15%待机耗电。
MagSafe 2.0支持最高25W反向充电(如为AirPods Pro 3补电),变相延伸续航场景,降低用户电池焦虑。
科技博主实测显示,iPhone 17 Pro Max在5G连续使用场景下续航仅比小米14 Ultra(6000mAh)短40分钟。
苹果电池供应商(德赛/欣旺达)的硅碳负极产线良率仅75%(2025年Q2财报),未达苹果要求的95%阈值。 宁德时代为华为供应的硅碳电池良率为88%,但苹果拒绝采用非独家合作方产品。
苹果承诺2030年实现100%再生材料,iPhone 17电池壳体含再生钴比例已达45%。硅碳负极的纳米硅制备过程碳足迹高(较传统工艺多30%),不符合苹果环保目标。
苹果已投资6亿美元与QuantumScape合作固态电池,预计2028年商用,直接跳过硅碳负极阶段。
iPhone 17的电池策略本质是“体验均衡性”压倒“参数竞赛”的选择:硅碳负极的可靠性风险与苹果设计准则冲突,薄型化机身和影像升级挤占电池空间; 苹果已经押注固态电池(已获12项专利),随着固态电池技术突破,苹果或将在未来的iPhone 手机上实现电池技术的跨越式升级。
来源:上进松鼠V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