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一水渠退水,上千条白鲢搁浅无人捡!网友:当心下去上不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5 22:30 3

摘要:但是在2025年9月13日当天,一位来自福建的博主@海河日记在看到上千条鲢鱼搁浅的时候,却无动于衷,只是拍了条视频发到网上并配了个标题说道:水渠没水了,白鲢都缺氧死了。

要是你遇上大鱼搁浅,你会不会去捡?

但是在2025年9月13日当天,一位来自福建的博主@海河日记在看到上千条鲢鱼搁浅的时候,却无动于衷,只是拍了条视频发到网上并配了个标题说道:水渠没水了,白鲢都缺氧死了。

我在看到这个视频标题的时候,心里面就非常的纳闷,水渠退水导致鲢鳙搁浅,这不就是捡鱼的大好机会吗,为啥当地老乡能看着鱼都缺氧了还不捡呢?

带着疑问,我也是打开了这条视频,结果发现一条并不是很宽的沟渠里面,此刻密密麻麻地堆满了鱼,其中不少鱼已经处于肚皮朝上的状态,但是依旧有不少鱼还在挣扎跳动。

这些鱼的整体个头都还不错,小的一两斤,大的也有三四斤了,并且从环境来看,这地方应该离居民区并不远,为啥这么多鱼搁浅,也见不到一位老乡来捞鱼呢?

网友们在看过这条视频之后也是议论纷纷,有网友觉得没人捞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白鲢太腥太难吃了,捞回家也没啥用,自然也就没人来捞了。

不过这样的说法似乎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因为鲢鳙在国内的分布实在是太广泛了,如果真要是像网友说得这样不堪,那大家养那么多鲢鳙,最后都是谁买回家吃了呢?

白鲢,它可是淡水鱼里的 “老资格”,全国从南到北的江河湖库里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作为典型的滤食性鱼类,它整天在水上层吃浮游植物,这习性让它的肉质确实跟别的鱼不太一样,肌间刺多,而且腥味比较明显。但要说它完全不能吃,可就冤枉它了。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2024 年的数据显示,白鲢只要处理得当,口感能提升不少。比如用花椒水加白酒浸泡,能减少 67% 以上的腥味物质;腌制时加 3% 的猪油,鱼肉润滑度能提升 42%。

广东那边的厨师还总结出诀窍,蒸鱼时水开后中火蒸 8-10 分钟,出锅再淋上 200℃的热油,腥气基本就能盖住。所以说,觉得白鲢难吃的人,可能真没掌握正确的做法。

这么多的鲢鳙搁浅,但是当地老乡们却不去捡鱼,我觉得并不全是因为厨艺问题吧。

天津市西青区 2024 年的市场监测数据显示,白鲢零售价才4.67元一斤,比草鱼、鲤鱼便宜一半还多。

想想看,冒着危险下去捞鱼,上来还得费劲处理,最后到手的鱼值不了几个钱,这笔账谁都会算。尤其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没人愿意为这点小利冒大风险,你觉得呢?

就在大家还在为鲢鳙到底腥不腥,到底好吃不好吃争论的时候,有网友指出老乡们之所以没下去捞鱼,很可能是因为这个水渠设计的问题。

视频里的水渠呈V字形,两边都铺装了石板,这些石板常年泡在水里肯定长满了青苔。别小看这些青苔,在福建这地方,潮湿天气里能把石板变成 “溜冰场”,下去了还真有可能上不来!

就在今年7月,福州罗源一位老人清理水渠排水口时,就因为青苔打滑从山坡上摔了下去,头部受伤浑身挫伤。我估计吧,很多老乡可能就是出于安全考虑,这才没有贸然下到水渠中去捡鱼吧。

同时我们在捡鱼的时候也要注意食用安全这个问题,白鲢虽然常见,但它的胆汁是有毒的,处理鱼的时候弄破胆污染了肉,吃了可能会出事。

水渠里的鱼缺氧死了多久没人知道,天热的时候鱼肉变质很快,万一吃坏肚子,医药费可比鱼值钱多了。

农业农村部早就提醒过:死鱼不及时处理会滋生病菌,还可能污染水体,就算捞回去也得做无害化处理,哪能随便吃呢?

视频里那些挣扎的鱼确实让人觉得可惜,但换个角度想,这也是给大家提了个醒。野外的 “天上掉馅饼”,往往都藏着看不见的陷阱。

白鲢好不好吃是口味问题,敢不敢下水渠是生死问题,在安全面前,口味根本不值一提。

对于这件事情,你有什么看法和想法呢?

来源:野钓竞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