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罗与西贝之争:价值与文化认知的冲突,没有赢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22:30 1

摘要:事件不再赘述,但此事本质非口舌之争,实“义利之辨”两千余年未决之现代篇。不妨用诸子之眼,剖其肌理。兼相爱,交相利。墨家曰“兼相爱则治”,若商家以顾客为“兼”,先问其饥饱,再问钱包厚薄,则不必费口舌自辩。老罗之“吐槽”,乃“非攻”之变体——攻的是价高味劣的“非义

最近一直热搜的罗永浩与西贝预制菜之争,也许会让西瓜啤酒瓜子花生热销,毕竟人们又多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事件不再赘述,但此事本质非口舌之争,实“义利之辨”两千余年未决之现代篇。不妨用诸子之眼,剖其肌理。
兼相爱,交相利。墨家曰“兼相爱则治”,若商家以顾客为“兼”,先问其饥饱,再问钱包厚薄,则不必费口舌自辩。老罗之“吐槽”,乃“非攻”之变体——攻的是价高味劣的“非义”。西贝若真“价值不同”,便当列成本、口味、服务之“三表”,以数据示人,而非只谈情怀。空言“不同”,是“亏人自利”,墨者所非。
再看法家:法不阿贵,绳不挠曲。韩非云“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西贝之贵,贵在“莜面手作”故事;老罗之怒,怒在“故事税”太高。若让《市法》说话:明码标价、斤两不虚、口味可退,则争议立判。今双方皆抛“法”而诉诸“人设”,是“以誉进能”,法家所笑。

道家呢?物固有所然,无物不然。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味觉本主观,老罗以“难吃”为恶,西贝以“值得”为美,皆“名”之争。然“名者实之宾”,若西贝能守其“实”——真材、真味、真价,名自随之;若老罗能忘其“名”——不C流量、不情绪化,言亦有斤两。今各执一词,是“以道为砥,两不相伤”而相伤,皆失自然。

以仁为本的儒家怎么看?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孔子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西贝贵价,若合于“义”——真材、真功、真情,则“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若义不足而贵,是“放于利而行”,怨矣。老罗亦当“正名”,骂得狠,也要骂得准;若借流量而失恕道,亦“不仁”。

此事件根源与是非究竟是什么?
墨家看,争在“利”是否共享;法家看,争在“规则”是否透明;道家看,争在“名实”是否相符;儒家看,争在“义利”是否兼得。四灯齐照,病根则明:

中国消费仍处“故事溢价”与“体验平价”之过渡带。西贝想卖“故事”,却未把故事做成“可验证的体验”;老罗想揭“皇帝新衣”,却用情绪直播放大“对立”。于是,商家失“信”,主播失“恕”,观众失“静”,三方共构一场流量狂欢。

究其实,并无绝对是非,只有“名实错位”之集体代价:西贝为溢价续命,老罗为热度添柴,用户为情绪充值。下一轮,若规则仍缺位,则“老罗”与“西贝”易名而已。

所以,欲解此循环,须回归“法”的透明、“儒”的仁义、“墨”的兼利、“道”的自然。商家让“故事”可验,主播让“批评”有度,平台让“规则”先行,则义利可合,名实可复。否则,口水终替不了账单,热搜也救不活味蕾。

一句话:你横,我比你更横,但也许还有比我更横的,最后看谁横得过谁,看谁先认怂!
有人丢了面儿,有人得了名,而还有人得了利!
这就是江湖!

来源:大道极简

相关推荐